外出务工致农村人才流失超八成 职业农民培养挑战大
发布时间: 2015-05-11 09:32:37 | 来源: 瞭望 | | 责任编辑: 君君
破解之道
从现代农业、尤其是“工厂化”农业的需求看,是广泛应用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农业机器体系,是建设完整的高质量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应用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高度社会化、专门化。
满足如此需求的农民,不是县市职教中心能够培养出来的,必须通过大学、研究机构来培养。所以,必须调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路,才能多、快、好、省地培养出需要的、有用的、安心的、尽职的新型职业农民。
思路一,人财物向“三农”人才培养倾斜。
纵向层面,建立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区域中心、农业科技试验站为基础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仰仗目前的重点农业大学和71个农业科技园区,即可。无需再扩大规模。
横向层面,重视农业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专业协会、农户及相关涉农机构的有机衔接和相互促进,让科研人员与农民形成良好互动。“专家+协会+农户”的模式,可全面推行。
法治层面,应出台一系列关于农业科研的法律法规,严格规定农业科研的运行机制与经费投入等,使农业科研事业发展有法可依。目前,农业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与部分被套取并存,使得农业技术创新严重不足。
思路二,培养职业农民重在质而非量。
把7亿以上的农村人口都培养成为职业农民,既没有这个需要,也没有这个必要。再退一步,把2亿农民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没有这个需要,更没有这个必要。特别是现代农业,既是立体农业,又是工厂农业,重点放在单位面积产量上。因此,培养职业农民,也要以此为重心,从“量”的保证上升到“质”的要求。
思路三,办好农村学校。
居住分散,始终是农村的一大特点。集中居住,在丘区、山区很难形成规模。一方面,包产到户初期,许多新型农业技术、品种是通过乡村学校的外来教师带进去的。近年来返乡种地的农民工,多数也得益于当年的乡村教育。这就要求办好乡村学校,让乡村布满琅琅书声。
现在,重点学校、优质师资主要集中在城市。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未来4亿以上的人长期居住在乡镇以下这是国情决定的。教育质量的巩固和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又靠继续教育。没有学校的影响和带动,农村教育就不可能保持一定的热度。因此,办好农村学校,才能抓住农业现代化的大头。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