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集体"过冬" 银行信贷急转煤化工藏风险
发布时间: 2014-08-19 09:29:43 | 来源: 《经济参考报》 | | 责任编辑: 曹洋
冒进
煤化工盈利难暗藏贷款风险
在政策层面上,2013年煤化工项目审批开始松动。“去煤改气”后出现的巨量替代能源缺口,为天然气也带来了一轮发展黄金周期,以煤制油气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迎来发展机会。
山西、内蒙古在内的各个煤炭大省纷纷将新型煤化工作为战略支柱产业,规划投资数万亿元于煤制气、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领域。不少煤炭企业、油气企业甚至电力企业也开始布局,2013年8月到2014年2月仅仅7个月内,就有11家企业与地方政府签订项目投资合同,计划项目总产能达到780亿立方米。在一些地方,尽管企业还没有拿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但项目早已开始建设,这一现象在煤炭富集地尤其明显。
据统计,我国处于运行、试车、建设和前期工作阶段的煤制油项目26个、煤(甲醇)制烯烃项目58个、煤制天然气项目67个,如果全部投产,预计2020年可能形成4000万吨/年煤制油产能、4100万吨/年烯烃产能、280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产能。公开数据显示,煤制油等均是每万吨需投资亿元,这意味着到2020年,煤化工投资额累计将超过千亿,甚至万亿。
如此大的资金需求,对银行而言,转战煤化工行业投放信贷,似乎是对传统煤炭采掘业信贷业务转型的一大突破口。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煤化工项目对资金量和技术要求高,并非一般小企业所能及,目前还没有一种成功的盈利模式,因此,银行对该领域的信贷投放前景和风险尚待观察。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煤化工生产中转化1吨煤用于煤制油或煤制烯烃,需用水约10吨至15吨。真正上规模的煤化工企业,每小时的用水量约为2000吨至3000吨。而且,煤化工行业碳排放量较大,预计2015年达到4.7亿吨,因此,能源转化效率、二氧化碳排放、水耗等方面一直备受诟病。一些地区发展新建项目的积极性很高,也出现了一些不顾环境、水资源现状和技术、经济实力而盲目发展的现象。
从煤化工的盈利现状来看,并不尽如人意,诸如伊泰集团鄂尔多斯和潞安集团长治间接液化项目年均产能仅为16万吨,而且由于相关业务的持续亏损及自身业务重心调整,中海油、国电公司以及初尝煤制气成果的大唐国际相继披露消息,将剥离旗下煤制油气项目、逐步退出煤化工领域业务。
今年7月17日,能源局发文提高煤制油气项目准入门槛,禁止建设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规模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和年产100万吨及以下规模的煤制油项目;并提出,没有列入国家示范的项目,严禁地方擅自违规立项建设。
纠结
调结构面临信贷投放两难
今年7月31日,全国煤炭行业脱困工作会议召开,调减产量、提升价格、加快小煤矿退出等措施密集推出。
银行业内人士认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依靠资源带动投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省份在结构调整和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最大,政策要求信贷支持实体企业,但对于这些资源型的省份而言,实体企业却和产能过剩行业密切关联,因此,信贷投放和防风险需要兼顾平衡。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获悉,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地区银行业机构在煤炭、电力、交通、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的贷款余额达6085.08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1 .7%。制造业贷款达到1829亿元,同比增长12.67%,其中煤炭行业贷款余额1014亿元,同比增长9%,包括了对煤企兼并重组的信贷投放。
8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指出,“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适度增长”,其中就包括“切实执行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对产能过剩行业中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不搞一刀切。”
据了解,商业银行对煤炭企业的贷款利率基本是上浮15%,且贷款的行业集中度控制在10%左右。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清洁煤综合利用部主任张绍强说,煤化工不是万能的,必须和煤炭开采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统筹考虑,不能只搞单打一的鼓励发展模式。另外,现代煤化工工艺还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做好上下游的衔接,通盘考虑产业链条的布局。
工行江苏省分行高级信贷专家刘任捷指出,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应该是互动的,某些方面是适应,某些方面是主导推进。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里都实行了较为严格的管理,比如钢铁、水泥、太阳能、光伏、玻璃等,也都提出了今年减少多少产能的目标,实行了分类指导和较为严格的要求,但对企业性质没有划分,主要还是会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和环保达标的要求,因此银行信贷投放也不会一刀切。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