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管理试解垃圾分类难题

发布时间: 2017-10-11 10:22:31 |来源:光明日报 | 任欢 |责任编辑: 曹洋

 

按国办转发的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到2020年底前,我国将在46个城市先行试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这意味着,今后垃圾分类的大范围推广已经势在必行。记者日前实地走访发现,北京市部分社区探索采取智能化手段,帮助居民进一步处理好生活垃圾,提升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中社区五区的绿馨小屋。资料图片

1.小小积分,激励居民主动区分垃圾

在北京市朝阳区小关街道惠新北里社区蓝珏苑小区,记者看到今年新投入使用的智慧分类垃圾站:蓝色的旧衣服回收箱,标有“金属类、玻璃类”“纸类”“塑料类”“织物类、电子类”的废弃物资收集柜,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它们与旁边的旧式灰色垃圾桶形成了鲜明对比。

北京环卫集团旗下的北京微环境管理有限公司员工王贺鹏,是该垃圾站的负责人,他说,除了每天定时为智慧分类垃圾站清洁消毒外,公司为社区的每一户居民发放一张生态卡。“我们专门提供了印有二维码的小贴纸,每个二维码都和居民的生态卡绑定。居民只需在垃圾袋上面贴上二维码,工作人员在将垃圾二次分类处理后,会通过垃圾的重量、种类等测算出相应的积分,并将积分及时返还到居民的生态卡里,居民通过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或者登录我们的App,就可以掌握积分情况。”王贺鹏说。

2000积分就可兑换鲁花芝麻香油350ml;2200积分即可兑换中粮香雪蛋糕粉……每月9日,蓝珏苑小区的居民都可以前往社区的小公园,用积分兑换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

今年61岁的社区居民李桂玲告诉记者,以前没有智慧垃圾分类站时,“谁也不愿意靠近那几个老旧垃圾桶,大家都离老远就把垃圾往桶里扔,苍蝇蚊子满天飞。”李桂玲说,为帮助居民尽快熟悉新型的智能化手段,社区专门组织并培训了一支志愿者队伍,自己也是其中一员,“新设备刚投入使用的时候,我们志愿者得在旁边轮班站岗,看见谁手上的垃圾分类不规范,还要上前帮忙分类处理。现在我们社区的居民基本在家就对垃圾初步分类。”

2.因地制宜,做好信息智能管理

“垃圾1.85公斤,兑换3.7分。”日前,在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中社区五区的西南角,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幕:在一个名为“绿馨小屋”的建筑前,垃圾分类指导员周丽萍将一位居民的垃圾称重后,从居民手中接过一张智能卡,在POS机上一刷,积分就转到了卡里,方便又快捷。

劲松街道垃圾分类主管邹博冠表示:“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的奖励机制,早在2011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劲松五区设立了,但以前没有智能化手段辅助,只能手写录入每一户居民的积分,有时候仅仅查找居民的积分明细,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这种情况直到今年上半年,北京首创智慧环卫发展有限公司为社区每户居民办了一张智能卡之后,才有所好转。周丽萍表示:“以前居民怕麻烦,都说垃圾直接一扔多省事儿啊。现在居民已经习惯了,每天自觉在家分类好了,再过来拿给我们,乱扔垃圾的现象也很少见了。”

设立好奖励机制,一定可以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吗?北京首创智慧环卫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震告诉记者,奖励机制,只是帮助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辅助手段。要想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首先要做摸底调查,了解社区的各项信息,“比如一个社区如果居民多以流动人口为主,那么奖励机制设立了也是鸡肋。第一,他们对社区没有归属感,第二,每天匆忙的工作生活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去关心有什么奖励。再比如有的社区,不管什么垃圾都往垃圾车上随意一装,拉回去之后再进行二次分类处理,居民会觉得,自己在家提前分类好完全没有必要,这就挫伤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重要的是做好两点:引导居民投放,做好保障收集,这就尤其需要用智能化手段做好精细管理。”李震向记者介绍了由首创环卫开发的垃圾分类源头排放登记系统,这上面,居民的姓名、投放垃圾的时间、垃圾类型、垃圾重量等情况均一目了然。

“以8月30日至9月5日这一周为例,劲松五区的情况如下:本周开卡户数11户,累计开卡数达到796户;本周刷卡次数总计1218次,每天平均刷卡户数为174户;本周厨余垃圾投放总量2974.7kg,平均每天厨余垃圾投放量达到425kg,每次投放厨余垃圾量达到2.44kg;通过本周观察,上周低迷投放的用户都恢复正常,完美用户王世骏依旧完美,用户李莉芳本周投放恢复正常,用户王河文和用户辛连辉本周狂热投放,表现异常。”李震介绍说。

3.多管齐下,垃圾分类不能全由政府“买单”

据记者了解,英国政府在垃圾分类和处理中,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有的城市每年都会评选垃圾循环先进住户,被评选上的家庭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奖金。而除了支持和鼓励措施以外,政府还设立相应的惩罚措施。比如除了利用密布街头的监控镜头对居民的行为予以监督外,还在政府网站写好垃圾分类的说明,鼓励人们对垃圾分类不规范的人予以举报。

在日本,除了对垃圾分类有着严格的要求外,对回收的时间也有严格的规定,居民可以通过政府官方网站等方式,了解垃圾收集日的具体信息。而一旦错过了指定时间,居民就只能将垃圾存放到下一个垃圾收集日收走。因此,许多日本家庭自觉将垃圾划分种类,并将垃圾投入指定的垃圾袋,这样一到具体收集日时,便可轻松将垃圾扔掉。

“即使是在开展垃圾分类比较好的几个国家,居民的分类习惯也不是很快就养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我们不能直接照搬。”小关街道办事处城建科工作人员关一飞说。“比如现在就强制在指定时间回收垃圾,周一处理可回收物,周二处理塑料瓶等,居民会十分不适应。”

在惠新北里社区党委书记杨惊晖看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除了引入智能化设备和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以外,最关键的还是要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此外,为加大宣传效果,社区和周边的小学展开合作,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授垃圾分类的知识,再由孩子们回家‘监督’父母,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是目前北京市绝大部分街道和社区垃圾分类仍然依靠政府全额‘买单’。”李震说,“很多居民觉得垃圾扔掉以后,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实际上,每一次垃圾的投放,都增加了政府的成本。政府不可能兼顾到社区每一户居民,因此需要出台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并落实到市场,从而刺激一批企业展开竞争,提升其垃圾分类处理能力。同时,加快建立好垃圾回收、利用的产业链。”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