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分类实施意见将出台 未来实现垃圾分类体系
发布时间: 2017-08-07 15:19:19 |来源: 北京青年报 | |责任编辑:
垃圾分类指导员使用APP扫描居民专属二维码即可实现积分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委获悉,《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垃圾分类的实施意见》已经编制完成,待市政府审批后,将于近期发布实施。从今年开始,本市将普遍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年底前每区至少有一个街道实现垃圾分类。
到2020年,城市核心区将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率先示范,目前东城、通州的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已启动全面施行垃圾分类工作,年底前组织检查验收。同时探索将垃圾楼、转运站升级改造,变成再生资源收集、打包的场所,每个区都要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健全回收体系。
从1996年“西城区大乘巷社区率先推动以废品回收为主要内容的垃圾分类”算起,本市垃圾分类工作已经持续了20余年。目前,在朝阳区双花园南里一区、劲松中社区五区、惠新北里社区等多个居民小区里,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做好生活垃圾分类,需要衔接三个环节,即:源头分类、准确投放、分类收运。业内专家认为,推动垃圾分类,最核心的是提升居民源头分类意识。但是,对于不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目前没有强制措施。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主要通过积分奖励、商品兑换、增值服务等鼓励方式,激发居民的分类积极性,培养分类意识。
据市城市管理委固废处处长冯向鹏介绍,从今年开始,每个区至少有一个街道,其他街道至少有一个社区,普遍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创建工作。通过示范片区,不断扩大垃圾分类的覆盖范围,城市核心区2020年将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此外,《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垃圾分类的实施意见》目前已经编制完成,待市政府审批后,将于近期发布实施。计划到2020年,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基本形成;市民分类投放习惯初步养成;对于可推行垃圾分类的区域,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覆盖率要达到100%。
如何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市城市管理委主任孙新军表示,首先要完善站点布局,每个社区至少明确一个交投点,每个街道至少明确一个中转站,并探索将垃圾楼、转运站升级改造,变成再生资源收集、打包的场所。其次要规范源头管理,引导回收企业和个体人员规范经营,并鼓励相关企业兼营再生资源回收业务,采用APP预约回收、上门回收和积分有偿回收等方式,方便收集和市民交售。此外,孙新军强调,每个区都要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并纳入市政基础设施用地保障,“疏解功能不能把这一块拿出来开刀。”
现场
引导垃圾分类居民积分换礼
在朝阳区双花园南里一区,每个居民的手机里都安装了一款名叫“分一分”的应用软件,这是该社区摸索试点的“互联网+垃圾分类”新模式。
近日,北青报记者来到双花园南里一区南区,刚一进入小区门,就看到广场上摆着一排不锈钢垃圾桶——两个“其它垃圾桶”、一个“厨余垃圾桶”。一位穿着绿色上衣的垃圾分类指导员正在擦拭垃圾桶。
这时,居民刘阿姨拿着一袋装着西瓜皮、菜梗菜叶的垃圾走过来。垃圾分类指导员赶忙停下手中的工作,从兜里掏出手提秤,接过垃圾袋,挂在秤钩上:“5斤6两,可以积5分。”登记完积分后,刘阿姨把袋子里的垃圾倒进厨余桶,又把塑料袋丢进旁边的其它垃圾桶里。
据垃圾分类项目负责人刘杰介绍,双花园南里一区是2000年左右建成的,约830户居民,老年人居多,垃圾产生量比较大。从去年4月开始试点垃圾分类,但当时居民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只能一点点引导,推广‘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通过积分换奖品的方式鼓励居民。”
不过,刚开始就遇到了麻烦。为了奖励积分,居民每次扔厨余垃圾时,都要打开手机上的“分一分”应用软件,调出二维码,便于垃圾分类指导员登记。但是,很多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推广遇到了阻碍。为了解决这一麻烦,刘杰想出了一个办法:为使用软件有困难的居民印制专属二维码卡片,与“分一分”应用软件里的二维码完全一致。居民可以把卡片挂在脖子上、拴在手腕上,扔垃圾的时候拿出来,垃圾分类指导员用自己的手机一扫,很快就能完成积分记录,非常便捷。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根据居民每次扔厨余垃圾量的多少,分为三个档积分,0.25公斤至1公斤可以积2分;1公斤至1.5公斤积3分;1.5公斤以上积5分。居民平均每月总共可以积200分左右。而兑换的礼品也是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比如,180分可以换一瓶香油、200分换一小袋大米、240分换一瓶洗涤灵、300分换肥皂套装……
一年下来,双花园南里一区的垃圾分类效果十分明显。据刘杰介绍,有很多指标可以用来衡量、评价分类效果,“厨余垃圾分出率”就是重要的一项,它反映的是回收上来的厨余垃圾占生活垃圾总量的百分比。很多已开展垃圾分类的小区里,厨余垃圾分出率不足7%,而目前双花园南里一区已经超过26%,每天回收厨余垃圾量为780公斤左右。
记者王斌摄影/本报记者袁艺
内存
北京市推进垃圾分类历程
北青报记者通过梳理发现,北京市推进垃圾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年至2009年):
自1996年开始,西城区大乘巷社区在环保组织倡导下开始推动以废品回收为主要内容的垃圾分类。
到2000年,住建部确定北京等8座城市试点垃圾分类,开始“可回收”、“不可回收”两分法的推广。同年,北京申奥成功,使得“垃圾分类”进入政府主导层面。
200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确立垃圾分类工作基本原则:“全程管理、系统衔接、科学分类、适应处理”。按照大类粗分的标准,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三类。
第二阶段(2010年至2016年):
在此期间,全市在3759个小区开展了垃圾分类示范,覆盖到80%的小区,覆盖人口800万人以上。配置分类垃圾桶400多万套,社区分类投放站5万余个,厨余垃圾专用运输车辆1100余辆。
2015年,东城区、房山区被住建部等五部委评为全国垃圾分类首批示范城(区)。
第三阶段(2017年起):
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逐步扩大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记者王斌
相关新闻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