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县城如何焕发绿色新活力

发布时间: 2017-07-24 10:13:40 |来源: 新华社 | 佚名 |责任编辑:

 

从民族歌舞剧《天境祁连》到国家5A级景区的创建,仅5.2万人口的祁连县,2016年共接待游客16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8亿元。一方水土富一方人,地处祁连山中段的祁连县近年来立足生态发展旅游,全面挖掘藏在山水里的生意经。

立足生态:高起点促绿色崛起

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是黑河、大通河、托勒河三河的源头,也是河西绿洲的重要水源地,三河源区流域面积占该县县境面积的92.41%。其中黑河流经河西走廊注入内蒙古的居延海,河流与山脉阻隔了沙漠向内地迁移。

祁连县县长龙永胜说,祁连打破了以往的工业富县的思路,立足生态发展绿色经济。据统计,到祁连的游客从2010年的38.1万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16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6054万元增长到4.8亿元,生态观光旅游业现已成祁连的支柱产业。

“祁连县有15个少数民族的民俗和雪山、峡谷、冰川、草原等原生态资源,非常适宜发展全域旅游,”祁连县旅游局局长马金国说,祁连的旅游业起步晚但起点高,县里正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深挖旅游业让靠山吃山的农牧民换一种“吃法”。

今年青海省在加快提升全省旅游业发展行动方案中,卓尔山·阿咪东索旅游景区已经列入全国创建5A级景区预备名单,祁连县列入了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名录。

全域旅游:多方合力助旅游兴县

“本想随便看看,但结果很震撼。舞剧既有藏族风情,又带丝路特色,剧情也不错。”观看过民族歌舞剧《天境祁连》的游客石伍说。

2016年,祁连县以当地神话传说为题材,采用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歌的主要表现形式,投资上千万元打造了集传统民俗风情、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民族歌舞剧《天境祁连》,2016年该剧上演50天便盈利300多万元。

“比起旅游人次,我们更注重旅游质量。”祁连县旅游局副局长宋飞说,祁连正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旅游项目带动行业转型升级。

根据规划,祁连县城安装了旅游导服系统,实施了宗姆林卡、阿咪东索和八宝风景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目前县里有3条国道、5条省道,与周边的甘肃、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和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公路全部联通。通往景区的公路没有断头路,游客均可自驾或乘坐旅游大巴到达祁连的景区。

如今进入祁连,小城环境干净整洁,公路两侧绿树林立,路牌与景区指示牌清晰可见。小城依山傍水,八宝河穿城而过,青山耸入云端。卓尔山·阿咪东索旅游景区内的旅游须知、游客木栈道、观景平台和旅游厕所等一应俱全。

龙永胜说,县里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发挥旅游业综合功能,通过提升县域内的旅游资源和公共服务,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并以旅游业为抓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绿水青山:水土富民成“金山银山”

“今年村里的致富能手想经营油菜花海,他承包了我的6亩地,一亩地给我600元。”47岁的马富是祁连县八宝镇麻拉河村的村民,今年赶上了八宝镇打造油菜花海试点,他的地租由原来每亩100元涨到了600元。

八宝镇靠近卓尔山景区,随着旅游业发展,村民们或参与打造油菜花海,或在景区当导游,或经营农家乐,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八宝镇拉东台村村民田成祥在村里开了一家农家乐,从3张桌子起家,如今已发展不错,每年净利润30万元。“我这儿与卓尔山景区只有1.5公里,是景区带动了我们的发展。”

据祁连县旅游局统计,截至目前,祁连县农(牧)家乐总数约104家,全县有一定接待规模的宾馆约118家,床位数约13000余张,不仅有效缓解了旅游旺季的食宿紧张,也带动了景区周边的村庄建设和发展。比如靠近卓尔山·阿咪东索旅游景区的麻拉河村,2016年全村依托乡村旅游实现了全部脱贫。

祁连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海云说:“过去大家讲的都是青海方言,如今县里来的游客多了,县城到处能听到标准的普通话。”经营农家乐的老板马德良对此喜闻乐见:“做生意讲人气,人气旺,好日子就跟着来了。”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