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试验区迎"周年考" 来看看江西"答卷"

发布时间: 2017-06-23 10:10:15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郭远明 郭强 |责任编辑: 曹洋

 

2016年9月21日,自行车选手们在萍乡武功山景区内骑行。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摘要: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首批选择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福建省、江西省和贵州省作为试验区。一年快过去了,他们的“考卷”答得如何,让我们走进被誉为中国“最绿省份”之一的江西来看看……

“想不到吧,这里曾是一座稀土矿的废弃矿区!”村果业生态农庄负责人韩先林指着山上一排排的果树满是自豪地说道。

走进江西赣州市赣县阳埠乡阳埠村,一副山清水秀、果实累累的喜人景象。

这是在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近一年后,被誉为中国“最绿省份”之一的江西正在认真作答的“考卷”的一角。

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首批选择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福建省、江西省和贵州省作为试验区。江西等省的实践,最终要形成一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既要经济发展,也要拥抱蓝天、绿水和新鲜的空气。

以绿色工程巩固生态优势

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赣州市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稀土王国”“世界钨都”之美誉。然而,历史上无序过度地开采,加上工艺落后等原因,让赣州部分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011年,赣州全市废弃稀土矿山497个,破坏面积97.34平方公里,稀土矿地表土酸性污染面积达60平方公里。

近年来尤其是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后,一场大规模矿山治理行动在赣州铺开。经过治理,一道道伤疤正在渐渐痊愈,山林在恢复绿意葱茏的本色。

赣州市矿管局负责人说:“每一个废弃矿区的地形都不一样,开采让地貌很不规则。为更好复垦复绿,我们遵循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工则工的原则,将废弃矿区恢复成农用地、林果地、水塘或工业用地。”

绿色生态,这是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的江西所拥有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和最大品牌。2016年,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后,江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环境工程为抓手,实施了“净水”“净空”“净土”等一大批工程,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最近,江西五大河流之一的抚河正迎来一场环境整治行动。

这场行动的背后是江西投资370亿元启动了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工程。这一工程,不是简单地修建防洪抗旱水利设施,而是运用水生态理念推动整个抚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把水利工程与水上旅游、乡村旅游等业态有机融合起来。

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江西启动实施了流域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建设、重点平台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绿色发展推进、绿色惠民与生态文化建设六大工程。

这些生态保护工程从根本上是要增强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获得感。

走进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龙口村,家家户户门口摆放着一蓝一绿两个垃圾桶,村庄内外,道路两旁,难寻垃圾的踪影。

“脏乱差”曾是江西很多地方城乡环境的写照。针对这一问题,江西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基本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

“以前,垃圾随意倒,风大时,垃圾到处乱飞。现在村村配了保洁员,户户发了垃圾桶,装满了以后,就打电话,通知转运车运到乡里的垃圾中转站,再送到区里处理。”龙口村村支书宋发海说。

“真没想到农村还能变得这么干净!”龙口村村民罗元涛在垃圾桶旁一边倒垃圾,一边笑着说道,“以前只有在城里才能见到的垃圾桶、垃圾箱、保洁员,如今在我们村里也有了!”

通过一系列绿色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江西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来自江西省生态文明办的数据显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居全国前列,湿地保有量保持91万公顷;设区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6.2%,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8.6%,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除好生态好环境外,绿色生态保护工程还给群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收益。驱车来到江西泰和县灌溪镇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满目青绿扑面而来。千烟洲属南方典型的红壤丘陵,过去是“晴天一块铜,下雨一包脓”。通过红壤丘陵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如今,这里已实现了“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鱼粮”的华丽转身。

因为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灌溪镇村民杨忆宣早年离开家乡外出打工。而环境改善后,他返乡创业,种植柑橘。今年,他又承包了10多亩土地,试种白木通。他说,这种作物既可以食用又可以入药,市场前景广阔。

以制度力量守护“绿水青山”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

每周,彭传焱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巡查镇内几条主要河道。

今年42岁的他是江西遂川县禾源镇党委书记,也是当地几条主要河道的河长。说起这个新头衔,彭传焱坦承压力很大。他经常到河边巡查,遇上当时不能处理的问题,掏出手机拍照上传到镇河长办的微信群,及时督促解决。

在他的带领下,镇里几条河流有了大变样。“以前,河边杂草丛生,河面垃圾成堆,老百姓都绕着河走;现在河水清澈见底,圩镇上的乡亲们傍晚纷纷到河边散步。”彭传焱自豪地说。

推进河长制,这是江西以制度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的一个缩影。

制度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也是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出发点。根据部署,到2017年,福建、江西和贵州三省将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的重点改革任务取得重要进展,形成若干可操作、有效管用的生态文明制度成果;到2020年,试验区率先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一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

在试验区建设中,江西牢牢抓住制度建设这个“牛鼻子”,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打造“江西样板”。

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近一年,“先行快跑”的江西,探索出不少制度性成果:

2016年,江西省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保护范围5.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3.1%,成为全国第三个正式发布生态保护红线的省份;

在全国率先开展覆盖全境的流域生态补偿,首期筹集生态补偿资金20.91亿元,成为全国流域生态补偿覆盖范围最广、资金筹集量最大的省份;

建立五级河长制,省委书记、省长分别担任正副总河长,7位副省级领导分别担任“五河一湖一江”河长,在全国覆盖面最广、规格最高、体系最完备;

成立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并于近期完成了首单林业碳汇减排量项目交易,走出一条通过“卖空气”实现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的考核机制至关重要。江西省生态文明办副主任刘兵说,在生态文明各项制度中,目标评价考核制度是“牛鼻子”“指挥棒”,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6月底,一套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让江西各地干部深受触动。根据这套新的考核办法,从今年开始,江西将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关专项考核的基础上,综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采取评价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年度评价、两年考核,对全省11个设区市和100个县(市、区)进行目标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这不是闭门搞考核。刘兵告诉记者,年度评价按照江西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实施,主要包含地方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七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动态进展,生成绿色发展指数。年度评价在每年8月底前完成,结果向社会公布。

新的考核机制下,领导干部离任,不仅要审“经济账”,还要审“生态账”。

在成为试验区之前,江西已有部分地区开始相关探索。2015年9月,一份审计报告在江西省新余市的领导干部中引起很大轰动。这份报告显示,新余市渝水区原区长彭某任职期间,林地蓄积总量有下降趋势,落实开发的耕地“占优补优”不达标准,水利资源、环境质量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新余市在江西省率先探索试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除领导干部外,群众破坏生态也将受到制度惩罚。

今年3月,在永新县检察院的督促下,不慎酿成森林火灾的犯罪嫌疑人刘某与当地一林场达成生态赔偿协议,刘某赔偿林场经济损失6万元,同时在林场恢复造林后,刘某需以投劳方式为林场做好恢复工作。

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后,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永新县积极践行恢复性司法,对进入检察环节的破坏环境资源类犯罪案件,依法监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单位与受损方达成生态修复协议,以给付货币、承担劳务、亲友代替修复等方式恢复生态原貌。

以绿色产业为支撑

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绿水青山守住了,金山银山也会悄然来临。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不仅能让江西收获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收获着越来越多的生态红利。

仲夏六月,江西安福县泰山乡官山村东南深山之中,一个有机水稻种植基地格外醒目。

“80后”的朱海华是这个基地的主人。过去,这种幽僻山谷中的冷水田没人要,但现在却成了创业的优质资源。“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环保,这里空气、土壤、水源质量都极佳,我们不施一粒化肥,不打一滴农药。种出来的水稻产量只有300来斤,但品质完全达到了有机标准,每斤大米售价近50元。”

通过电商、微商平台进行销售,如今,朱海华的订单如潮,年销售额达上百万元。下一步,他力争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

“青山就是资本,绿色就是财富。”江西越来越深刻地领会了这句话的含义。通过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红土地上又孕育出新的优势,培育出新的动能。

去年,江西宜春市在江西11个设区市中率先扛着“生态招商”的大旗走进深圳。

让人意外的是,这次被称为江西生态招商的破冰之旅,让宜春市收获了20个生态项目大单,总投资金额达168亿元,涵盖锂电新能源、现代农业、旅游服务业、生物医药、光电能源、电子制造等产业领域。

“我们先后考察了5个国家级经开区,最终将项目落户于宜春铜鼓,就是看好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英联农业(中国)集团财务总监吉鸣飞说。

立足生态优势,欠发达的江西摆脱传统的发展路径,正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绿色低碳工业和生态旅游产业。2016年,江西省“三品一标”农产品保有量达3657个,绿色农产品品牌越唱越响;高新技术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346.5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首次突破30%;旅游总收入4993.29亿元,同比增长37.27%。

江西资溪县地处武夷山脉西麓,坚持“生态立县”,婉拒工业污染项目近百个,投资额超过300亿元。同时,当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2016年,资溪共接待游客374万人次,今年1至4月,资溪县共接待游客155万人次,同比增长17.4%,成为全国瞩目的旅游新星。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净水”“净空”“净土”等一大批生态工程;探索全流域生态补偿、建立高规格河湖长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一整套绿色制度;发展一系列绿色生态产业……江西的“绿色答卷”,标注着近一年来的不俗成绩。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