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进京两年累计接收19.3亿方 供水比例占六成

发布时间: 2016-12-27 09:49:38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责任编辑: 曹洋

 

2014年12月27日,南水进京,北京市民喝上了优质的丹江口水库来水。两年来,北京市已累计接收南水19.3亿立方米,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以上,全市直接受益人口1100余万。

① 小鱼站岗巧预警

为了确保来之不易的南水水质安全,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在关键部位设置了水污染突发事故防治“三道防线”,确保问题水“不入京、不入城、不入厂”。

“在河北与北京交界地段的惠南庄泵站设置第一道防线,确保问题水不入京;大宁调蓄水库是第二道防线,设置了4道水闸,确保问题水不入城;最后一道防线就是分散在各处的水厂,严格把关确保问题水不入厂。”北京市南水北调办负责人介绍说。

在大宁调压池,工作人员要经常现场取水,并将取出的水样送往实验室检测。“这些水样要进行国标全项109个指标的检测,为了保证精度,必须现场取水。”像这样的实验室检测每周至少1次,到了夏季次数还会增多,最频繁时每天都要检测。

在离调压池不远的水质监测室里,8个玻璃管里各放着3条小鱼,格外惹人注意。“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医学用鱼——青鳉鱼,因其对水质极其敏感,就被当成预警员了。”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水质稍有污染,青鳉鱼就会焦躁地乱窜。透明玻璃管外有微型传感器跟踪拍摄,并通过三维数据传到计算机里进行分析。如果小鱼游动的路线异常,仪器就会报警,启动人工检测。为了防止小鱼对南水产生抗体,每半个月会更换一批青鳉鱼。

实际上,通过实验室检测、自动监测站、生物检测,再加上有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检测,四大手段密切紧盯南水的水质。自南水进京以来,水质一直平稳保持在地表二类,即高于饮用水标准。

② 供水最高超七成

近两年来,北京市共接南水19.2亿立方米,其中13亿立方米流入自来水厂。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由初期每日取用南水70万立方米,后增加到每日取用225万立方米,南水日取用量在供水高峰期甚至超过城区供水量七成以上。目前,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日取用南水150多万立方米,占北京城区供水量六成。

“这样一个数据确实证明了南水北调水源已经成为了北京最主要的水源。”据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新闻发言人梁丽介绍,为了保障市民用上安全南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在全市增设了161个供水管网终端水质监测点,提高供水管网水质检测频率,覆盖居民小区3500多个,同时安装了水质在线监测仪500多台,实现了从源头到管网用户终端全过程的水质在线实时监测。

目前,北京城区及门头沟部分地区的市民均已喝上南水。此外,由于城区主供水管线还连接通州、大兴及昌平部分地区,这些区域的市民也能喝上南水。

据了解,为了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效益,进一步扩大供水范围,北京市配套工程建设仍在紧张进行中。通州支线、通州水厂已基本完成调试,具备向通州新城供水条件;良乡水厂工程正在进行调试;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工程(二期)、河西支线工程、亦庄调节池二期工程即将开工建设;石景山水厂、门城水厂、长辛店第二水厂(一期)、亦庄水厂工程也在开展前期工作。

③ 管线东延至通州

随着通州支线和通州水厂的竣工,南水首次经由东干渠的化工桥分水口引出,东流9公里抵达水厂,开始进行带水调试,每小时进水量为400立方米。经检测,通州水厂处理后的南水已通过最严格的饮用水国标检测。这意味着制水水线已经完全打通,具备供水条件。

据了解,目前,通州城区的水厂每天供水能力是8万立方米,再加上城区主管线输送给通州3.5万立方米。即便如此,水还是不够用。“通州水厂正式投入运营后,每天的供水量是20万立方米,完全能够满足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用水需求。”建设方京通水务相关负责人说,通州水厂也将成为北京市第8个承接南水的水厂。

“以前,主要承担供水任务的第三水厂、第九水厂、第八水厂都在城北,城南和郊区缺少骨干水厂。”北京城市规划设计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南水进京后,郭公庄水厂、通州水厂陆续建了起来,新机场水厂等也在规划中,未来北京的供水格局将更加均衡。”

在通州水厂北侧,已经为水厂的二期、三期预留了建设用地。相关负责人说,等三期完全建成后,将具备每天60万立方米的供水能力,能满足通州全境906平方公里的用水需求。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