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蓝”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 2016-03-08 14:11:01 | 来源: 国际在线 | | 责任编辑: 曹洋
铁腕治污创新机制
“铁腕治污”是兰州大气治污的重要“标签”。
2013年以来,兰州市已累计对150名治污不力的干部进行了问责;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共对152家违法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处罚金额722万元;2015年对包括央企、省企在内的54家环境违法企业进行媒体公开曝光和处罚。
数字背后,是兰州市探索出的一系列创新模式。在管理创新方面,兰州市全面推行了城市网格化管理,将市区划分为1482个网格,实行市、区、街道三级领导包抓,建立了网格长、网格员、巡查员、监督员“一长三员”制度,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全覆盖、巡查全天候、调度数字化和应用多元化。
在执法创新方面,兰州市先后修订和制定了《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兰州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暂行规定》、《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管理规定》等6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初步形成常态化治污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同时,全面公开企业排污状况、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等环境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倒逼企业履行环保责任。成立了西北首家、全国第二家公安环保分局,形成了行政执法和司法的无缝对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在环保部的指导下,兰州市探索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制度等机制创新模式,开展了插卡排污、燃煤电厂超低排放试点工作,全面实施了重污染企业“出城入园”搬迁工程,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第三方环境服务工作。2015年,兰州市还开展了全国首家国家环境审计试点工作。
在全面完成市区供热燃煤锅炉“煤改气”和并网的基础上,兰州市推广燃气热水锅炉余热深度利用等节能环保新技术,年减少燃气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10%以上;开展综合执法,采取航拍取证、驻区包抓、驻厂执法、流动监测等监管新举措,将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降至最低。
曾长期在企业工作的虞海燕对涉及效益和竞争等问题格外关注。因此,在治污过程中,他对两件事比较重视。虞海燕说,一是比较注重选用能干事的人。二是注重抓落实,“越往基层越要重视落实”。
为此,兰州市在治污工作中突出强化督查问效,开展绩效创新,将大气污染治理作为检验工作作风的主战场和培养干部的广阔舞台。同时,兰州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奖励基层干部职工。通过严肃的效能问责,为全市树立了一道干事创业的“风景线”,促进了各行各业工作作风和效能的转变。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说,“兰州治污是用决心、行动和效果说话,而决心源于民意,行动胜于纲领,力量来自群众。”
民生受益后劲更足
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三年多来,改变的不仅仅是空气质量,还收获了群众直接受益、发展明显提速、作风不断转变、民心得到凝聚的多重效应。
数据显示,2015年,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城区达标天数252天,同比增加5天,比2013年增加59天,达标率为69.04%;全年重度以上污染天气3天,同比减少4天,比2013年减少14天,且均为外来沙尘天气所致,全年无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度以上污染天气发生。同时,2015年,兰州市主要污染物PM10和PM2.5年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4.8%和13.3%,比2013年分别下降21.6%和22.4%,降幅十分显著。
在兰州,广大市民既是治污工作的参与者,也是治污成果的受益者。据卫生疾控部门统计,2013年至2014年冬季采暖期,兰州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比上年下降27.33%;2014年至2015年冬季供暖期同比再次下降18.2%。
“许多市民由过去出去‘躲污染’,到现在邀请朋友‘游兰州’”。虞海燕说,严格治污并没有影响兰州经济发展,“2015年,兰州全市经济总量达到2082亿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多,但空气质量新标准达标天数是252天,空气质量显著提高”。
虞海燕介绍说,在大规模开展空气治污的几年时间里,兰州的经济也实现了快速发展,2013年GDP增速是13.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第4位;2014年GDP增速是10.4%,排第5位;2015年GDP增长8.5%,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增速0.5和1.5个百分点,“这些都说明,治污并没有影响兰州经济发展,反而发展速度加快了”。
兰州对蓝天的追求并没有止步。前不久,兰州地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发布公告,向社会征集大气污染防治的好点子、好办法:“如果您对涉及兰州地区大气污染的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城市管理、道路交通等各个方面,具有可操作性强的合理化办法或想法,那么就请你秀出你的‘点子’,为兰州的天空添一抹蓝。”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