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额创5年新低重构环境产业格局
——中国环境产业变革的逻辑与预测
编者按:一次次弥漫全国的雾霾事件,让环境市场规模呈现出巨大的扩充预期。与此同时,我国对环境治理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也正悄然发生变化,环境市场的竞争法则也面临着重大改变。2014年,环境市场规则将发生哪些变化?环境产业将传导出怎样的脉动?环境产业链将面临哪些洗礼?3月26日~27日举行的第七届中国环境产业大会正是为解决这些命题而召开。本期本报对大会做聚焦报道,为读者把脉2014年环境产业所要面临的变革。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与这一规律相似,市场冷暖资本先知。但投中研究院日前公布的一组统计数据却让市场惊愕失色,也将环境市场所面临的政策热推与资本市场冷遇共存的尴尬处境暴露无遗。
“2013年我国环保节能行业共披露融资案例29起,融资总额3.42亿美元,数量和金额同比分别下降29.3%和37.8%,创近5年新低。”该数据无遗给市场抛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何在全民论环保、政策推环保的大环境下,环境产业反而遭到了资本市场的冷遇?对此,第七届环境产业大会给出的答案是:“目前资本市场对环境市场的投资正趋于理性,环境产业正面临着新一轮变革,产业链将趋向更复杂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政策变革传导市场变革
“环保产业从业单位23万余家,从业人员319万。”环保部科技司副司长胥树凡用一串数字来说明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对于涌现出巨大商机的环保产业而言,这一数字显然难尽人意。
中国环保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但尚处于产业发展的前中期。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理事长王世汶说,环保产业会在相当长时期保持5%至20%的高速增长;部分领域更会快马加鞭,除了“十二五”后两年加速发展外,“十三五”期间可能还会持续。其中,大气污染治理、污水治理和环境监测领域均表现出强劲的市场潜力。
不过,王世汶认为目前中国环境产业正迎来一次变革。他给出的论证是,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的政绩直接关联到政府主要官员的仕途命运,在这种背景下,环境管理的政策措施和组织体系正酝酿重大调整;环境管理目标也将由总量控制向总量+质量控制过渡;财政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会大幅增加,根据已经出台的各种规划,预测投入可能超过5万亿,最终的数字或将远超“十二五”规划。
重大变革在即,但环境产业目前整体偏弱的现实无法否认。在采访中,污水处理高新技术企业丽中环境工程科技公司的向湧向记者透露,虽然现在市场上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很多,但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
胥树凡对此总结:“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低,尤其是环境服务业比重偏低,全方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在胥树凡看来,环保产业市场应由环保产业技术产品市场、技术服务市场和金融资本市场共同构成,而服务市场是龙头,带动着环保技术产品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在这里,环境服务涵盖环境污染治理服务、环境监测服务等。但由于现有部门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束缚,以及环境执法不严、信息不透明、市场竞争不充分等影响,巨大的环境服务市场潜力并没有转化成现实需求市场,导致我国环境服务业尚不能为环境管理向质量改善转型提供足够强大的支撑。基于此,胥树凡透露,最近国务院将要发布《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未来环保部门也要为环保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各种环保服务业试点,鼓励环保服务业进入环保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市场格局进入重构期
环境产业是政策导向的产业,同时也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但在中小企业占多数,产业集中度较低的情况下,“缺钱”成为绕不过去的一个坎。
青云创投合伙人张立辉从一位投资者的角度毫不讳言:投资商对环境市场的热度确实正在慢慢褪去。这里既有投资商在乎的是高回报率,而环保企业难以拿出好看的财务报表;环保产业细分 领域多且专业复杂,而投资者缺乏专业性和耐心等原因,“也因为现在的投资商更加理性和冷静,更加看重企业在技术上的表现。”张立辉说。
在资本市场表现偏冷和市场提出更高要求的双重压力之下,环保企业掀起了整合浪潮,交由市场优胜劣汰。
根据德同资本投资经理魏畅介绍,2013年是环保产业大并购时代的元年。公司并购方面,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2013年,国内环保、污染监测和治理行业完成的公司并购案达到了87例,增长明显。尤其一些上市企业,如桑德集团、首创股份、先河环保、中电环保等均积极跑马圈地。
四川环能德美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倪明亮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环保企业的整合既包括产业外的社会资本通过并购迅速进入环保产业,例如饮食大鳄湘鄂情进入生物质产业,也包括产业内的原有资本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并行,迅速扩大市场份额。
这种并购整合潮有望重构目前的环保产业格局。而且,国有企业在并购整合领域完全占主导的格局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涌现出两个趋势。
最直观的趋势是,创业板、中小板企业逐渐成为上市公司参与并购的主角。“随着今年GDP增长速度放缓,加上深化改革促使的市场化竞争导致原有市场毛利下降,老牌行业创新力和专注度不足,有机增长放缓。而创业板、中小板聚集着众多中小市值民营企业,大多处于细分行业的某个领域,有着通过实施横向、纵向并购使产业链布局向上、下游扩展从而做大做强的迫切需求。可以说,收购兼并是中小市值上市公司发展成为新型蓝筹的加速器。”魏畅分析。
另外一个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考虑并购退出。显而易见,在IPO堰塞湖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借道上市公司实施并购整合成为其实现退出的最佳途径。
最后出现的结果是:市场拓展能力不强,工程业绩弱,缺少专业资质的企业出局;市场拓展能力不强,但有一定工程业绩和专业资质的企业等待被兼并收购的命运;市场拓展能力强,具有工程业绩和资质,且具体有一定资本能力的企业实现自我发展。
“与以往不同,技术将成为只一轮企业并购至关重要的筹码。”许立辉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