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商务部发布对产自美国、韩国的多晶硅实行反倾销、反补贴终裁结果,涉及金额近26亿美元。在国内多晶硅行业日渐回暖之际,终裁结果将给行业复苏施以推手。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终裁结果对我国企业影响有限,在行业内的整合重组过程中,多晶硅企业还应继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对韩反倾销幅度依然不高
据了解,截至去年11月,我国分别从韩国和美国进口多晶硅18949吨和20413吨。两国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比例超过一半,达到了55%。
对比初裁与终裁结果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变化并不大。反倾销税率没有变化,只是反补贴税率略有减小。
终裁显示,对产自美国进口多晶硅的反倾销税幅度为53.3%至57%,自韩国进口的反倾销税幅度为2.4%至48.7%。在反补贴方面,韩国并不在反补贴的惩罚范畴之列,而美国三家企业被征收2.1%的反补贴税。
可以发现,对产自美国的多晶硅产品的反倾销税幅度依然高于韩国。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对韩反倾销幅度显然过低。
“客观来看,终裁结果最终能够出台其实对多晶硅行业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利好消息了。只是美中不足,对韩国裁定税率太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研究员刘晶在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 时表示,这也导致终裁结果影响有限。“之所以对韩国裁定税率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韩国之前经历过很多类似的案件,他们在接受调查之前已经将被调查数据整理的很好,看不出任何瑕疵。”而在某光伏企业从事研究工作的分析师王润川也告诉记者:“随着中韩两国在经贸领域关系的日益密切,国家也综合考虑了现实情况,对产自韩国产品税率相对较低。而我们坚持了对美国产品50%以上的反倾销税幅度则是对其去年底掀起的又一轮‘双反’战的有力回应。”据了解,去年12月31日,美国SolarWorld公司代表美国国内产业正式向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对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进口的太阳能电池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
相对而言,随着去年中欧双方达成价格承诺,中欧之间谈判则进展顺利。1月24日,商务部发布公告,对欧盟多晶硅暂不实施反倾销措施。这个结果对中欧双方而言可谓价格承诺之后又一个都可以接受的结果。
倾销依然在继续
终裁虽是利好,但多数多晶硅企业的危机并未解除。截至去年底,我国共有13家左右的多晶硅企业受“双反”利好影响实现复产。多晶硅产量较2012年也有明显增加,去年,我国多晶硅产量约8.2万吨,同比增加28.6%。 与此同时,我国去年的多晶硅进口量约为7.9万吨。国外倾销仍在继续,对韩美的“双反”初裁效果并不明显。
“国外企业抓住‘双反’的漏洞,现在多以加工贸易而不是一般贸易的方式对我国出口多晶硅产品。”王润川告诉记者。而去年11月的数据显示,加工贸易进口多晶硅量占我国多晶硅总进口量的71%。其中,自美国进口的多晶硅中,按加工贸易方式占比高达98%;自韩国进口的多晶硅加工贸易方式占比也达71%。
对韩美等国的“双反”效果不大,在去产能化的大背景下,行业自身也正继续深化调整。
“去年,江苏中能一家企业的产量就达到了5万吨,占国内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其他几家龙头企业也都有万吨左右的产量。整个行业的集中度正在越来越高。”刘晶说。终裁之后,多晶硅价格会有波动,但为了熬过生存危机,许多停产企业正想法设法进行各种改造,提高自身技术和产品质量。而许多业内人士也并不认为复工潮会蜂拥而至。
“长远来看,多晶硅价格肯定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革新呈现下行的趋势。虽然现在有价格承诺,有‘双反’,但都是有时间限制的,五年以后怎么办?企业必须找好出路。”王润川指出,企业要苦练内功,从自身努力,不能只依靠国家的政策支持。“部分停产时间久且竞争力不强的企业,恐怕最后只能在产业整合的洪流中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