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全面禁售珊瑚礁砗磲 1月12日前全面下架退市

发布时间: 2017-01-03 11:45:53 |来源: 北京青年报 | 作者:孔令晗 郭琳琳 |责任编辑: 沈晔

 

为保护海南省海域的珊瑚礁、砗磲及其生存环境,促进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海南于1月1日起全面禁止加工销售珊瑚礁、砗磲及其制品。随着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海南省珊瑚礁与砗磲保护规定》正式施行,海南全省范围涉及珊瑚礁、砗磲收购、加工、销售、利用的经营场所元旦起全部下架退市。作为国内最大的贝类集散地的潭门镇有8000多名渔民,其中95%从事砗磲相关的工作,“砗磲禁令”颁布后他们将面临转产。

所有制品全部下架退市

海南省工商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11月30日,海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了《海南省珊瑚礁和砗磲保护规定》要求,从1月1日起,全面禁止海南岛出售、购买、利用珊瑚礁、砗磲及其制品,禁止利用珊瑚礁、砗磲为原材料制作旅游纪念品、装饰观赏品或者其他制品;禁止利用珊瑚礁、砗磲及其碎体烧制石灰或者作为其他建筑材料;禁止网络交易平台、商品交易场所,为违法出售、购买、利用珊瑚礁、砗磲及其制品提供交易服务。

该负责人表示,各级工商部门还将对海南砗磲加工点,珊瑚礁、砗磲及其制品经营专卖户开展“面对面、一对一”行政约谈,并对加工、出售、收购、利用、运输、携带、寄递珊瑚礁、砗磲及其制品的经营主体责令限期停止加工、停止销售、全面下架退市处理。海南省内全部经营主体停止加工、停止销售、全面下架退市工作须于1月12日前全部完成。

最大贝类集散地“清仓”

砗磲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贝类,最大体长可达一米以上。因内壳洁白光润,白皙如玉,常被当做制作工艺品的原料。

琼海市潭门镇是海南全省加工、销售砗磲的最大交易市场,这是一个因砗磲而兴盛的城镇。

资料显示,潭门镇的砗磲产业发源于上世纪90年代。此前潭门渔民出海作业,捕捞到大批贝壳类海产品,其中就包括很多砗磲。这些海产品除了食用肉体和少数砗磲留作观赏之用外,其余砗磲都被充当了建筑材料,甚至会当做制造石灰的原料。

上世纪90年代,受台湾工艺品加工业影响,潭门镇也开始出现贝壳工艺加工厂。此后十多年的发展,潭门镇形成完整产业链,成为国内最大的贝类集散地。其中最被市场看好的便是砗磲的采捞和加工。

“砗磲禁令”去年11月30日通过,今年1月1日实施,全部经营者在短短一个月内都在集中清仓。

数千名渔民面临“转产”

潭门镇政府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称,潭门镇有明确的转产转型方向,要打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海洋特色经济体”。

潭门镇镇委副书记、镇长甘杰称,潭门镇将开发远洋捕捞,发展远海盘礁网箱养殖,扶持发展休闲渔业,开发南海特色旅游。8000多名渔民95%从事砗磲相关的工作,转产之后,他们也将分别转型到渔业、旅游、餐饮等产业。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1日起,海南省工商部门派出工作组到潭门镇坐镇督查,对经营者进行“拉网式”排查及约谈。并按经营户名称、负责人、从业人员、产品名称、数量、地址登记造册,确保政策法规执行到位。

对于整改不到位、不按规定时间节点主动下架退市的经营户、加工点,海南省工商局将依法取缔非法加工点,严厉查处销售、购买、利用珊瑚礁、砗磲及其制品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查获的重大案件及时曝光,及时录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实施信用监管,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