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北京否认五环内不再出让商业用地:目前无...·京津冀产业转移启幕 北京大红门市场动迁...·福布斯发布全球企业榜 中国三大国有银行...·物美散装食品标签混乱 同一薯条保质期相...·端午节放假安排出炉:5月31日至6月2日连...·国家统计局今公布4月份CPI 涨幅或重回“...·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将开通 国防生专业一本...·不动产登记局正式挂牌成立 国土部官员称...·官方:"北京地铁票价3元起步"并非最终调 ...·国内油价今迎调价窗口 调整搁浅几成定局
联盟中国union.china.com.cn >> 城市建设 转播到腾讯微博 字号:

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沪苏浙皖将成世界超级经济区

联盟中国union.china.com.cn 时间: 2014-05-09 来源: 中国网 

沪苏浙皖: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

2014年5月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2》发布会在京举行。

蓝皮书在城市和区域经济研究中,经过长期观察和反复比较,初步有了一个重大发现:长三角地区已经在原有基础上浮现出一个更大范围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并将带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此基础上,蓝皮书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从区域广化和深化的角度证明,至2020年,这一在综合经济、交通体系、市场体系、产业体系等领域实现全面一体化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将出现在北至陇海线,南抵浙南山区,西至京九线,东临黄海、东海的广袤空间里,包括沪、苏、浙、皖的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一)长三角的区域广化

1.时间维度:基于时间距离,“两小时经济圈”不断扩展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迅速改善,各节点城市到中心城市上海的最短时间距离迅速缩短,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的“两小时经济圈”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至2020年,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将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全境以及安徽除亳州以外的总共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届时,所有城市与中心城市上海之间的最短往返通勤时间将控制在4小时之内,能够实现当日工作往返,长三角将全面迈向“当日经济”。

2.空间维度:基于引力模型,中心城市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以2003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16个会员城市为标准,依据引力模型,计算这一时期中心城市上海与外围其他会员城市的吸引力指数,并分别与2013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后的30个城市,以及2020年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所包括的40个城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多和空间范围的扩大,吸引力指数均值平稳上升,这进一步证明,到2020年,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北至连云港、徐州,西至安庆、六安,南至温州、丽水,包括沪、苏、浙、皖40个城市的“超级经济区”。

(二)长三角的区域深化

1.综合经济一体化:核心城市带动外围城市,区域经济显著收敛

以地均GDP和GDP增量分别衡量经济发展效率和增长潜力。通过对长三角经济区40个城市2001~2010年地均GDP和GDP增量进行考察,发现长三角在这十年间出现了明显的区域经济收敛,地区间差距进一步缩小,综合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2.交通一体化:区域交通高速化、网络化,可达性水平全面提升

以加权最短出行时间(Average Weighted Travel Times)测度长三角的区域可达性水平,结果显示,1990~2020年,长三角可达性水平将不断提升,交通一体化水平全面改善,且区域内部的可达性水平更加均衡,外围城市的可达性迅速提升,长三角的整体空间格局由极化向均衡化发展。

3.市场一体化:“冰山”成本降低,区域共同市场逐步形成

以地区间相对价格法测度长三角市场一体化程度,结果显示,1990~2010年,长三角的相对价格方差呈现整体收窄的趋势,并逐渐平滑,最终稳定在极小区间里。在市场力和政府力的双重作用下,长三角的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

4.产业一体化: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合作实现集群优势

通过产业结构相似度和产业结构转换速度来测度长三角的产业一体化程度。结果显示,2004年之后,长三角整体的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均值连续7年持续上升,2010年达到0.795,发生了明显的产业同构现象。随着产业关联度的提升,长三角各地的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呈现明显的同向变化趋势,产业一体化程度显著提升,产业同构成为一体化的基础,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并形成集群优势,对外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

伴随长三角明显的区域广化和深化,一个覆盖沪、苏、浙、皖40个城市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若政府能够顺应这一客观趋势,因势利导,克服目前在战略规划、空间布局、体制机制、公共治理、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促进区域合作的战略规划,优化带动纵深发展的空间布局,完善平衡各方利益的协调机制,建立深化区域一体的公共治理体系,培育提升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构建支撑全域开发的基础设施体系,促进这一超级经济区的建设,对于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关新闻:《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港深沪位居综合经济竞争力三甲

2014年5月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2》发布会在京举行。

蓝皮书指出,2013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广州、北京、苏州、天津、佛山、澳门。其中,港澳台地区占三席,东南沿海的内地城市占五席,环渤海地区占两席,而广大中西部地区没有一个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总体上与2012年的格局相差不大;中部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武汉列第13位,而西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西安仅列第34位。可见,区位优势对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十分明显。从城市的行政等级来看,特别行政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要明显高于其他地级城市。

从全国及各大区域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来看,港澳台城市、东南沿海城市、环渤海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区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大区域排名依次是港澳台地区、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从区域城市内部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差距来看,东南地区城市的变异系数最高,中部城市的变异系数最小。环渤海地区和东南地区的综合增量竞争力位列七大区域前两位,而在综合效率竞争力方面,港澳台地区以0.425的指数均值高居各大区域首位。

《城市竞争力蓝皮书》:部分城市脱离实际追求国际化

2014年5月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2》发布会在京举行。

蓝皮书指出,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使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导致“千城一面”“城乡一体”,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逐步消亡。同时,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又不得要旨,不加思考地效仿国外使得主导文化出现断裂,甚至不加选择地抹去自身原有的文化,这造成部分城市在文化建设方面底气不足,无从下手。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缺乏对城市建设规律的遵循以及对城市在精神、人文、个性方面的深层思考和理解。许多城市按照功能分区的规划理念,教条式地将城市分成商业区、居住区、行政区、娱乐区等做法,使本来饱含历史余韵、丰富多彩的城市人为地结构化、简单化,把城市生活变得机械且单调。从城市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看,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缺乏文化意识、文化自觉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制度文化建设层面,缺乏大胆创新意识、科学制度设计以及系统执行力;在精神文化建设层面,塑造力度和宣传力度不强。从城市文化的内容结构来看,城市文化建设在民俗文化、节庆文化、精品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休闲文化、大众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体育文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责任编辑: 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