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故宫推出历代书画展 64件(套)精品亮相·第十五届西博会成功携手德国汉诺威·印度文物精品展在山西展出:含127件文物·重庆工展会开幕两天吸引9万人次 预计6天...·《八种可能路径》中国当代艺术展在柏林开幕·承接全球会展东移契机 琶洲岛将建世界第...·各银行竞逐移动金融 掌上消费成新生活方式·北京严管进京证车市雪上加霜:外地车来 ...·理财通7日年化收益率全线破5% 部分投资 ...·今年北京高考考生减少2000余人 录取率达81%
联盟中国union.china.com.cn >> 城市建设 转播到腾讯微博 字号:

武汉新港综合保税区有望年内获批 专家:要找准定位

联盟中国union.china.com.cn 时间: 2014-05-05 来源: 长江商报 

武汉新港以阳逻、沌口、东西湖园区“一区三园”抱团申报,进出口将迎巨大发展空间

去年6月,我省首个综合保税区——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正式运行,一位在东湖综保区内设立葡萄酒专业市场的人士介绍,进口葡萄酒放在综保区内,等同于“境内关外”,不仅减少了税收、物流成本,同时便于特殊酒类的保存。

记者从昨日召开的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议上了解到,武汉新港以阳逻、沌口、东西湖园区“一区三园”抱团申报的武汉新港综合保税区申请文件,目前即将进入部委审查会签环节,有望年内获批。下一步,武汉市将根据国务院批复,全面启动阳逻港综合保税园区建设。

保税区一旦申报成功

进出口将迎来巨大发展空间

武钢国贸负责人介绍,保税港区,意味着国外货物入港区可免征关税、进出口缓解增值税;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对于拥有黄金水道的武汉,一旦保税港区申报成功,意味着进出口贸易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能为企业极大节约生产、制造、物流成本。“建设阳逻港综合保税园区、构筑临港开放平台,肯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进出口企业入驻园区。”上述人士称。

武汉新港相关人士介绍,“富士康、中外运、烽火科技等一批企业已入驻东湖综保区办公,由此可见对于进出口企业吸引力有多大。”

中国十大葡萄酒进口公司之一优传酒业人士昨日透露,阳逻港综保区成立后,公司可能将进口业务从沿海城市部分转移到武汉。优传酒业2011年进入武汉市场以来,共从10余个国家进口近40集装箱洋酒到武汉。

此外,该公司还准备发展酒类金融衍生业务,酒作为收藏投资品在市场上流动时,因为综保区的特殊功能,流转的只是仓单,酒品仍然不动。

冠捷武汉公司人士分析,阳逻港建设综保区,今后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将大为提高,进出口业务将能直接在家门口进行,而不用远赴上海、深圳或厦门。

目标

十年内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吞吐能力要达5亿吨

昨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议确立了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计划,十年内武汉港口吞吐能力要达到5亿吨。

“欧洲的莱茵河航道和水深跟长江没法比,上面的船只却密密麻麻,利用率比我们高得多。”昨日,武汉市市长唐良智称,打造长江黄金水道,武汉要担起“龙腰”的重担。

早在2005年,湖北省就提出了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战略构想。2008年,湖北整合武汉、鄂州、黄冈和咸宁4市的港口资源,跨行政区划打造武汉新港。2010年12月25日,武汉新港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成为长江中上游首个“亿吨大港”。

根据昨日确定的长江航运中心总体目标,2020年,港口吞吐能力达3.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550万标箱。到2030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标箱。但唐良智却当场表示,这个目标定得太低,“要提前完成,十年内集装箱吞吐能力就要达到1000万标箱。”随后,这一目标被修改为2025年完成。

服务

武汉将建航运公共信息交换中心服务企业

据了解,武汉市还将启动建设航运公共信息交换中心。“该中心可以解决港航企业与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数据共享、通关效率低下、物流成本偏高等问题。”武汉新港管委会负责人解释说,信息中心可系统整合港口、航运、海关、检验检疫等相关机构的信息,实现航运数据全程高效传输。

该平台将面向全社会服务,下一步,将把服务延伸至网上订单、动态实时反映、网上支付等,实现与上海、重庆等数据交换平台联网。目前,中心一期工程已完成,正在实施二期工程。

记者从武汉新港获悉,去年,武汉新港管委会曾发布一份综保区经贸合作指南,公布了6个商务合作项目,其中进口商品购物广场和整车进口展示、销售被纳入其中。整车进口项目不仅使得物流企业获益,也将直接惠及本地市民。

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

阳逻港综保区要找准定位

阳逻港要建设综保区已经提了很多年,对于阳逻港而言,它的优势就在于是依托港口,进出口货物方便并且成本也低。

而与上海自贸区相比,阳逻港综保区不能复制上海自贸区的经验,而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自贸区不光是保税,而且还有行政体制上的改革,一些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都可以做。

武汉在定位上不能模仿上海的经验,但相关优惠政策可以向上海学习。

责任编辑: 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