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漫游录之三:从“古村落”到“幸福村”,番禺大岭村以“文化牌”激活乡村振兴
导读:从“海上丝路印记”的海珠黄埔古村,到尽显“烟雨岭南”风情的南沙东涌水乡,在广州,一座座承载千年记忆的古村落正以古韵为根、创新为笔,焕发生机。本期“古村漫游录”,我们循着青石板路的回响,走进这座始建于南宋、历经 900余载的“学霸村”——番禺大岭村,探寻其文脉延绵与时代焕新的密码。

大岭村俯瞰图。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图
广州既有珠江新城的高楼林立,亦有藏于时光深处的岭南水乡古村。在番禺区石楼镇菩山脚下,大岭村以“山—水—村—田”的传统聚落格局,融岭南水乡诗意与耕读文化底蕴融于一体。它不仅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更斩获“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首批绿色村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成为岭南古村保护与发展的标杆。
文脉嵌村韵:“文房四宝”展雅致
不同于商业化喧嚣的村落,大岭村留存着岭南水乡本真的肌理——镬耳山墙错落有致,蚝壳墙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更以自然景致为载体,将“文房四宝”嵌入村落肌理,让每一处风景都成为历史的注脚。

大岭村龙津桥。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资料图
横跨玉带河的龙津桥,是“文房四宝”中的“笔架”。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石拱桥,以红砂岩石砌筑,东西两侧设有引桥,栏板上的花卉纹样历经百年风雨仍清晰可辨。站在桥头远眺,桥洞与水中倒影构成完整圆形,恰似饱蘸墨汁的毛笔,古时村民与考生常在此祈福,期盼“一跃龙门”。

大岭村大魁阁塔。羊城晚报资料图
与龙津桥隔河相望的大魁阁塔,是为“笔”。古塔以青砖砌筑,塔身逐层收分,造型宛如毛笔尖,故有“笔峰”之称。塔下的半月形池塘“墨砚塘”对应“砚”,池水清冽,倒映塔影天光,宛如天然砚台。

大岭村墨砚塘。广州日报资料图
穿村而过的“玉带河”作“纸”,河水蜿蜒如绸带,滋养两岸稻田荷塘。傍晚时分,夕阳将河水染成金红色,乌篷船缓缓划过,桨声灯影间尽是岭南水乡的温柔韵味。
非遗赋新能:古村焕发当代韵
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大岭村以“遗产为根、文化为魂、村民为主角、创新为动力”,探索非遗活化与文旅融合之路,让老手艺在古村中“焕新出道”。

艺术工作室的进驻,让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羊城派资料图
启动“古建+文创”计划,将闲置祠堂改造为非遗工坊与乡村书屋,推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存”转向“动态传承”。在陈氏大宗祠内,广绣传承人指尖翻飞,银针穿梭间,木棉花等岭南元素在绫罗上绽放;文创街上,核雕、铜雕、奇石、国画、蓝染、粤剧等非遗工坊齐聚,游客可参与非遗制作,沉浸式感受传统技艺魅力。

大岭村龙舟活动。广州日报资料图
同时,大岭村深挖特色文化IP,围绕龙舟文化、状元文化、祠堂文化,打造“大岭龙舟文化展”“乡韵巡礼•艺术文创市集”“篝火晚会”等活动,既丰富了文旅体验,更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村民当主角:共建共享幸福篇
大岭村的振兴之路,始终以村民为主角。引入专业运营公司,打造集“农耕种植、教育研学、体育拓展、花鸟市集、农产品展销”于一体的柒星状园农业公园,成为亲子体验热门地;依托文旅发展,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体系,让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发展红利。

大岭村柒星状园农业公园。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图
村内农家乐以村民自种蔬菜、自养走地鸡为食材,打响“大岭风味”品牌,带动农产品销售;“墨池小苑”等精品民宿与村民改造的特色老宅相映成趣,既留住乡愁,也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文创街上,村民摆摊售卖农特产品与手作饮料,邻里间的家常话让市集更添烟火气。如今的大岭村,村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实现“村民端稳旅游金饭碗”。
从龙津桥的青砖黛瓦到非遗工坊的银针巧线,从墨砚塘的粼粼波光到民宿里的欢声笑语,900余年的大岭村,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古村落”向“幸福村”的蝶变图景。这份“大岭答卷”,不仅为广州乃至全国古村落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奏响了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时代乐章。(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