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大地辽阔的版图上,客家文化犹如一股不息的清流,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熠熠生辉。它源自中原,却在迁徙与融合中,在南方大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独特的文化光芒。近年来,随着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的觉醒,客家文化再次成为焦点。
赣南被称为“客家摇篮”。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客家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中的多样表现与传承实践——从安远县的咀下村到赣县的客家博物院,从龙南市的围屋群落到寻乌县的非遗美食,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路如同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缓缓展开。
保护:留住客家文化的根与魂
在江西的安远县咀下村,客家文化的保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个曾经交通闭塞、贫困落后的山村,如今已蝶变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咀下村大力发展民宿、旅游等产业,将客家文化融入其中,打造出集民宿、旅游、观光、亲子互动为一体的综合文旅项目。村民们积极参与,盘活闲置土地和房屋资源,将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发展“庭院经济”,开办农家乐、家庭作坊等配套设施。在这里,客家围屋、古桥、古井等历史遗迹得到了妥善保护,客家山歌、采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以传承发扬。
而在赣县,客家博物院成为了客家文化保护的又一重要阵地。这座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院,被誉为客家文化的“大观园”。它不仅记录了客家人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南迁历程,还通过丰富的展品和生动的展示方式,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客家博物院还积极开展馆际交流、馆校合作等活动,将客家文化送进校园、社区和企业,甚至在博物馆举行集体婚礼,以客家习俗传承中式浪漫,激发了更多人对客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让客家博物馆“活”了起来。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龙南市的围屋群落。围屋作为客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还展现了他们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智慧。龙南市分布着376座各具特色的围屋,占赣南客家围屋的70%以上,其中不乏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精品,以龙南为主的赣南围屋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龙南市制定了详细的保护修缮实施细则和条例,坚持“能修不换、最小干预”原则,最大限度恢复建筑原有历史风貌。“200多年了,这房间挂壁的飞龙、麒麟、骏马、雄狮等寓意浓厚的动物雕刻依然栩栩如生,房间格局还是保持当年围屋主人摆放的模样。我们在修缮过程中并未做太大改动,你见到的即为当时建造的。”当地导游介绍。
同时,龙南市还积极创新活化利用围屋资源,将其打造成为客家文化体验、旅游观光、商贸等为一体的热门打卡地,客家文化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古老围屋焕发新彩,与龙南共生共荣,创新交汇成生生不息的城市脉动。在南昌大学江西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志军看来,文化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前提,旅游开发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
传承:让客家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客家文化如何赓续传承?如何转化发展?对此,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钟福民教授认为,这需要各种力量的参与。他介绍说,赣南师范大学因地处“客家摇篮”赣州,所以学校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利用客家文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校就将客家文化作为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也将客家文化作为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源。如今,已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和科研特色。
近年来,该校客家研究中心团队对客家发展历史、客家民间文书、客家方言、客家民间信仰、客家民间文学、客家民间手工艺等做了较系统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反响。此外,团队还面向学校全体学生开设了有关客家文化的课程,引导和鼓励学生了解客家文化,关注客家文化,研究客家文化,激发学生对客家文化的自觉,鼓励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学校还通过举办客家文化高级论坛,承办或参与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客家文化交流会等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客家文化的传播。
在民间,客家文化的传承同样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热心人士和文化精英积极投身到客家文化的传承事业中,他们通过组织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等方式,让客家文化在乡村社区得以延续,让客家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例如,在一些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人们能欣赏到具有鲜明客家特色的舞蹈、音乐、民俗等,从而让客家文化在新时代得以活化传承。
此外,数字化技术也为客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渠道和新平台,如通过建设客家文化数字博物馆、开展线上展览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到了客家文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自媒体还是主流媒体,也有对客家文化多角度的传播,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些年来,赣南地区还通过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促进了社会各界对客家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性,并通过“客家非遗+”的模式,实现了客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新发展:客家文化在新时代的华丽转身
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客家文化在新时代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机遇。随着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客家文化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资源。许多地方依托客家文化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文旅项目。例如,在寻乌县,村民们利用当地的客家民俗和美食资源,开办了农家乐和民俗饭店,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美食、体验民俗。寻乌县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民俗体验馆,放着一台四耳碓臼、几根黄元棍、数把黄元米果锤,组成了制作客家美食“黄元米果”标配工具。来体验的游客按照操作流程,碾压、拍打、揉搓,分工协作一同体验客家美食的制作流程。守住“荒山”就守住了“金山”。近年来,随着景区越来越火,寻乌县村民也不再迷茫,开始有了新奔头。
还有安远县咀下村,已经由“网红”变“长红”,不仅丰富了农旅业态,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更让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安远县三百山镇党委副书记刘超介绍,自2022年,咀下村累计吸引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年均收入超500万元。2022年,咀下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09.38万元,2023年132.06万元;今年预计达150万元,带动本村就业人数同比增长60%,群众收入同比增加35%。
将客家文化融入于生态文旅中,探索文旅多样融合的新路径。这既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除了文旅产业外,客家文化还在其他领域得到了创新应用。例如,在艺术创作中,许多艺术家将客家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艺术作品。
在江西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路正在不断延伸,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和发展举措,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客家文化一定会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李一帆、袁纯奎)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