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片英雄的热土。碧蓝穹顶之下,群山在红色的土地上绵延不断,身后是一座座泛起灰黄的、温度高达40多度的帐篷在风中吱吱作响。这里毗邻西南边境口岸,驻守在此的武警云南省总队机动第三支队机动一中队营区火热一片。
在这里能很轻易的分辨谁的兵龄更长——比一比谁的体能服更加泛黄,那是阳光留在战士衣服上的独特年轮。
士兵的年轮屈指几载光阴,但一支部队的年轮则深邃悠长。跨过83载的烽火岁月,一茬茬官兵的青春早已化作一面面锦旗、一枚枚奖章,铺满了一座帐篷里的荣誉室,也记录着这支部队转战南北、披荆斩棘的独特年轮。
荣誉满篷的背后是其独有的精神内核
走进营区最前方的帐篷荣誉室,237面(个)锦旗、奖牌陈列期间,在灯光下璀璨夺目。
触摸这一面面浸染硝烟的战旗、一块块凝结汗水的奖牌,历史的画卷仿佛在眼前舒展,英雄的面容也逐渐变得清晰可见。
从1937年的抗日烽火中诞生,部队闯高原、驻海疆、守边关、镇国门,从北至南,辗转河北、山西、南宁、深圳、迪庆、德宏等地,横跨大半个中国,在百团大战、淮海战役、两广战役、西南剿匪和西藏平叛等139次战役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走出了6位将军,涌现了肖登贵、杜灿合为代表的210多名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先后荣立集体特等功2次、大功2次、一等功2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2次,22年获得标兵、连续24年获得安全达标……
“荣誉多得数不过来,但我中队最‘燃’的荣誉是这面‘钢刀连’战旗!”指导员戴东杰的脸上洋溢着自豪:40多年前的边境某次作战中,中队官兵奉命向最顽固的31号高地发起猛烈进攻,参战官兵像一把把出鞘的钢刀,向高地发起猛攻。
枪林弹雨中,官兵的浴血牺牲换来了丰硕战果,仅5分钟就占领了敌前沿,20分钟便占领表面阵地,直到结束战斗,才用时2小时40分钟,便以歼敌108人、缴获重机枪等武器数百件的战绩赢得胜利,被中央军委授予“钢刀连”荣誉称号。
如今,这面由英雄的鲜血染红的“钢刀连”战旗悬挂在荣誉室的最高处,成为中队的一座精神丰碑,承载着历史,指引着未来。
回想刚到武警云南省总队机动第三支队机动一大队任职时,与机动一中队官兵的初次相见,教导员张东明至今仍感慨不已。
烈日骄阳下,大风卷起了野营村的阵阵尘沙。黄沙之中,看到该中队的官兵列队走来,张东明惊讶于他们刚健的体态和步伐:“好一个沙场点兵!一个野外驻训中队竟走出了仪仗队一般的雄壮和威严。”
“自从‘钢刀连’驻训以来,帮我们扑打了‘山火’,抢种了甘蔗,请来了医疗队,走村入户为村民看病,给了我们足足的安全感!”当驻地农场负责人来中队慰问时,边说边竖起大拇指。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连级单位,其精神内核就蕴藏在荣誉室的一面面“英雄旗”和一块块“功勋章”里。官兵在为中队赢得荣誉的同时,荣誉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一代代官兵。
流淌着崇尚荣誉的热血为荣誉而战
2014年4月初,中队随上级赴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执行任务,在五公里武装越野考核中,上等兵刘子瑜突发高原反应。为让自己保持清醒,他一口咬破了嘴唇,紧紧跟随着前进的队伍,嘴角的鲜血也随着高原的寒风凝结成他脸上的一道道血痕……
尽管他再三坚持,但仍然抵不过高原反应的加剧,在距离终点不远处,他眼前一抹黑,双腿瘫软,踉跄着跌在了草地上。看到刘子瑜晕倒在地,时任连长张俊高声呼喊:“把他抬起来,绝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一旁的几名战士闻声而来,七手八脚地将刘子瑜抬到了终点,并将他送到医护点。
当刘子瑜醒来后,没等大家开口,他便脱口而出:“我给连队拖后腿了吗?我们拿到第一没有?”面对战友们的沉默,刘子瑜的泪水溢满了脸庞。指导员包亮擦了擦他脸上的血痕和泪水,安慰道:“只差5秒种就是总评优秀成绩,虽然连队没有夺得冠军。但你的精神激励着大家,‘钢刀连’的官兵永不言弃!”
“演训场上为荣誉而拼搏的动力,来自于日常队史的‘浇灌’。”支队政委龚德锋翻开中队史志介绍,机动一中队历经10多次转隶调整,部队走到哪里,官兵就把荣誉带到哪里,那些厚重的历史点燃官兵对荣誉的渴望和必胜的信念。
接过英雄的战旗,一切都在改变,但流淌在官兵血脉中的荣誉传承,就像这脚下的红土地一样绵延不绝。
赢得新荣誉是对过往荣誉最好的传承
2019年,武警云南省总队机动第三支队由多个不同类型的单位整编而成,机动一中队也迎来了改革调整——整编的人员中既有“钢刀连”的骨干也有来自后勤岗位和勤务分队的官兵。
组建之初,中队按照上级有关部署,积极促进力量整合。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中队出现了“玩不到一起”“讲不到一块”“干不到一块”的现象,让支部一班人深刻感到:作为一支由两个不同类型、不同历史的单位整编而成的部队,整合容易融合难!
皮肤黝黑的四级警士长杨虎林从军16载,历经特战、后勤等多个岗位,比武竞赛年年摘金夺银,任务一线取得显赫战果,是大家公认的“猛虎”。从原单位调整到机动一中队后,他身边的战友几乎换了一个遍。
“我不怕死,怕的是不熟悉和不理解。”杨虎林说,改革调整之初,他面临着中队环境不熟悉、训练科目没学过、年龄最大、身体最不协调等困难。他叹着气说:“一连好几天没睡着,只想混完最后一年就走。”
当支队政治工作部主任李军来到中队蹲点帮建时,发现了总是“躲在”队列后方的杨虎林,便将他带到了中队荣誉室,讲起了1951年6月部队风餐露宿、爬冰卧雪,翻越海拔五千米以上的牛拉雪山、祖秀拉山、日秀拉山、泽鸟拉山,被当地群众誉为进藏线上艰苦行军的“爬山虎”故事。
“你是大家公认的‘猛虎’,怎么来了‘钢刀连’,没有当起‘爬山虎’,反而变成了‘趴地虎’?”李军的一句调侃,让杨虎林至今记忆犹新,“进了‘钢刀连’的门,就要当‘钢刀新传人’,只能给中队续写荣誉,不能给中队丢脸。”他说,从那时起,他便下定决心从零开始,一有空就钻进荣誉室里学队史,训练场上向战友虚心请教,休息片刻加“小操”。只用了短短三个月时间,就找回了“感觉”,各项测试从“拖油瓶”跃升到“火车头”,这一“逆袭”转变彻底燃爆了整个“钢刀连”,还把所在的一班带得虎虎生威。
“融在一起,才能攥指成拳。”武警云南省总队政委黄天杰说,总队各级指挥员上哨所、进班排,深入一线蹲点帮建,为改革整合后的“钢刀连”把脉问诊,精准施策,推出“暖心活动”,缩短阵痛感和“磨合”期,使两支部队在融合中,不断赓续“红色家谱”,凝聚战斗力、向心力,单位面貌格局也焕然一新。
“人人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惜荣誉,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每一面战旗,是这个中队的优良传统。”第37任连长孙学成,出资10万元为中队修建荣誉室时,曾有人问他:“这钱是否花得值?”面对疑惑,孙学成的回答掷地有声:“连队的荣誉凝聚着革命先辈的鲜血,弥足珍贵,必须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珍惜荣誉、传承荣誉。”
据了解,多年来,中队开展尖子兵、尖刀班、尖兵排“三尖”钢刀尖兵比武竞赛活动,设置“军事训练龙虎榜”,军事比武始终保持支队第一,先后创造并保持9项支队纪录,共43人次被表彰为“军事训练标兵”。
“官兵视荣誉为生命,已成为每个官兵心底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不管历经多久,都仍炽热浓烈。”副中队长李涛介绍,在中队官兵心中最重要的库室就是荣誉室。
一天凌晨,大雨突至,帐篷荣誉室渗水严重,哨兵发现情况后,立即吹响集结号,官兵迅速赶来,连夜打响了一场“荣誉”保卫战,中队官兵一夜没合眼,挖沟排水、抢救战旗史料,人人奋战在前。
放眼望去,忙碌的官兵如星星点点,像大地上流动的音符,仿佛群山深处,涌动的一个个英雄坐标。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