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一张明信片 把“老重庆”寄出去

时间:2018-08-16来源 : 重庆晨报作者 : 冯锐

名为“一座记忆重庆的邮局”解放碑主题邮局正式营业

一张明信片把“老重庆”寄出去

记载重庆历史,传承巴渝文化。以百年邮政的特殊视角记录下重庆城的前世今生,镌刻下重庆城的发展变化,“一座记忆重庆的邮局”解放碑主题邮局昨日正式营业,当天吸引了3000余名游客进店。

市民及游客在主题邮局挑选明信片。

印有老重庆各地风光的明信片。

渝中邮政打造的“解放碑”特色邮筒。

一个保险柜

见证重庆上百年变迁

解放碑主题邮局内,放置着一个长宽高约60厘米、重800斤的保险柜,柜门上写着一个古字,这是曾经的“邮”字,小篆的“邑”字旁被隶书简化后,演变为繁体字“郵”。

说起这个保险柜与重庆的渊源,要追溯到清朝时期,今天的解放碑,在那时还被叫做“督邮街”。

“张冀德怒鞭督邮”的故事想必不少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晓,“督邮街”的名字,也正是因为此处曾为清朝官方督邮衙门的所在地而得名。督邮衙门消亡后,街名改为“都邮街”。

抗战时期,这条曾经的官衙街成为重庆最繁华的街市。著名记者、散文家程大千在《都邮街》一文中写道:“抗战司令台下的吸烟室,东亚灯塔中的俱乐部,皮鞋的运动场,时装的展览会,香水的流域,唇膏的吐纳地,领带的防线,衬衫的据点,绸缎呢绒之首府,参茸燕桂的不冻港,珠宝首饰的走廊地带地,点心的大本营,黄金的‘十字街头’……这就是都邮街”。直至今日,这条步行街仍是中外游客购物、观光的山城知名地标。

据渝中邮政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保险柜在清朝时被作何用如今已无法考证,抗战时期,当时的邮局曾用它存放现金及邮政重要空白凭证,此后的数十年,由它装放过的现金及凭证不计其数。

保险柜整体为铁制,内部有木制隔层,上百年的使用,让它一度变得锈迹斑斑。如今市民看到的这个保险柜,是由渝中邮政按照原样翻新后的成果。

这个保险柜在这条街上待了上百年,目睹了解放碑乃至重庆的变迁,如今虽然已经“退休”,但它仍将在这里见证重庆的蓬勃发展。

一张明信片

记录老重庆城风光

昨日早上9点半,记者来到位于解放碑的这家主题邮局,里面早已人山人海。

主题邮局距离解放碑碑体处29.83米,不少游客在参观完解放碑后就被主题邮局所吸引。开业当日,店内最受欢迎的是各类重庆特色风光明信片。

“我逛了近半个小时了,买了20多张明信片。”来自西安的游客于女士在解放碑拍照留念后突然发现了这家邮局,逛了一会就被明信片上印的各种老重庆风光吸引住了。

较场口、魁星楼、南纪门、朝天门码头,明信片上印有老重庆各地的照片,这些照片由渝中邮政征集,多拍摄于建国前后。同时,明信片上还有每一个地方名字的由来及曾经的故事。

南纪门的明信片上书写到: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南纪门,这座重庆老城门的名字,颇有些风雅。南纪门位于渝中区南部偏西的长江北岸,城门上书“南屏拥翠”,是昔日长江上游来重庆城途经的第一道城门。这里曾是水运木材、牲畜等货物的集散地,后来又以蔬菜、牲畜等为主,故有“南纪门,菜篮子,涌出涌进”的民谣。

“这样的明信片在邮局内共有24种。”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老重庆明信片,他们还准备了22种重庆境内旅游景点的明信片及10种重庆夜景明信片。

最受游客青睐的是解放碑的明信片。早上10点半,开业仅一个半小时,印有解放碑老照片的明信片就只剩下了一张。

一个邮筒

寄出过往游客的心意

邮来邮去,把解放碑请进来,把解放碑寄出去。这是主题邮局昨日开业时的口号。

在主题邮局的正中间,立着一座高两米、直径近60厘米的“解放碑”,这是由渝中邮政耗时一个多月打造的特色邮筒,里面装有现场游客投入的解放碑等明信片。

据介绍,这个邮筒上半部分为树脂制作的解放碑模型,下半部分为钢化玻璃制成的邮筒,供游客投递信件,里面的信件每天会按时寄出。不少游客购买了明信片后,直接就在现场填写,寄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现在很多人对亲朋的祝福都是通过手机,但其实一封手写的书信更能代表心意。”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之所以会打造这样的一个特色邮筒,主要是为了勾起更多人的回忆,同时也希望来到重庆的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不忘给家人寄上一份特殊的礼物。截至昨天下午5点,游客通过邮筒寄出的明信片达到了800余张。

除了邮局内的特色邮筒,门外的邮政标准绿色邮筒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合照留念。虽然现在的市民很少使用邮筒了,但只要平时留意,就能够注意到,其实这些邮筒一直都立在大街小巷中,平均每3公里就设有一个邮筒,渝中区目前仍有63个邮筒。

除了重庆特色风光明信片,解放碑主题邮局还推出了多项服务,包括集邮收藏品鉴、DIY明信片打印制作、重庆相关邮票制成的邮品及文创旅游纪念品展售等。

展示重庆特色地域风貌,以邮政文化的方式挖掘解放碑、渝中区和重庆的历史文化。解放碑主题邮局让市民多了一个回忆老重庆风貌的地方,也让外地游客多了一个旅游打卡地。(文/图本报记者冯锐

(责任编辑:君君)

为你推荐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924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