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观看电影《南哥》。
近日,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广东南方领航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承办,广东兴中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协办的“土味新青年传承《南哥》情——建设美丽乡村大学生在行动”大学生返乡创业分享沙龙活动在广州大学举行。电影《南哥》以广州的扶贫干部郭建南为原型,他带领粤西荔潭村村民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
我们在广州寻找到了一群“新南哥”,他们当中,有在家乡大埔围村用墙画创业的“艺术哥”叶建基,有爱花成痴开办全村第一家花店的“花艺姐”叶碧玲,有单枪匹马回家当果农的霸气“柑橘姐”邓迪方,还有把木瓜卖成“网红”的大学生村官朱小毅。他们到底为何选择回到家乡发展?这群新时代“南哥”与大学生们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美国海归不走寻常路回乡种橘子
这个看起来匪夷所思的选择,在邓迪方本人眼中,却显得顺理成章。演讲中,她把自己称为“农三代”,用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她不爱城市独爱农村的原因。
“柑橘姐”邓迪方在分享会上说,虽然祖辈都是农民,但她原本一点也不想做农民。不过,2013年她在美国留学期间的一趟旅程改变了她的想法。2013年暑假,邓迪方带父母到美国旅游,他们并不走平常自由行的景点线路,而是搜索周边的农场或者种植企业。
在加州的生菜种植基地,从种苗到采收都是机械化智能化管理,农产品在田地采收后可以直接打包上超市,不需要更多采后处理;柑橘基地标准化生产技术娴熟,每棵树冠幅相差不超过20cm,每个果品都是7cm以上的标准,在基地里都见不到多少个农民在干活,施肥灌溉等工作全部都由农机操作。“所以我当时就萌生一个念头,为何不利用机械化,智能化来发展家乡的农业呢?”
吸引人才到村里创业创新
“很多人都回乡创业需要情怀,但我觉得并不是要给村民带来什么,而是通过我的发展,带动周边的人一起发展,村民发展就是我发展了。”邓迪方说,她希望通过年轻人的力量,为村里带来更多创新性的改变。“其实我号召年轻人回农村,不是希望大家回农村种地,而是利用好农村这块‘宝地’产出的‘宝果’,提高农产品溢价,立足第一产业,利用和融合好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有深入挖掘的空间。”
“艺术哥”叶建基坦言,看完《南哥》这部电影,让他感触最深的就是他解决了村里的一些实际问题,他说,“大埔围村原本是一个有着一千多人的村子,我小时候念书的小学现在已经没有了。我们村的小学生都必须到隔壁村去上小学。为什么是我们村的孩子去隔壁村的学校上学?这是因为我们的经济搞不起来,我们留不住人才,年轻的劳动者都在外面谋生,小孩留在家里,成了留守儿童,人一少,学校合并了,孩子就只能到隔壁村上学了。”叶建基说,这样的现状让他有点“心塞”。他希望村里能建成文化孵化基地,吸引人才到村里创业创新,把经济搞上来,就可让更多的人留在村里,村里的孩子就可以留在村里上学了。
大学生对话“新南哥”
大学生:你们回农村创业,如果因为村民观念的差距,村民不觉得创业者为自己好,怎么办?
邓迪方:首先找准自己的专业方向,你自己的所长是什么?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种地,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种柑橘、绘画、插画。例如有的人很会做IT,很会做公众号,很会搞小程序。主要还是要看自己的特长怎么和村里面的情况结合起来。
叶碧玲:回到农村之后,一定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就是我们可以做什么,怎么去做,这是非常重要的,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问一下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可以在农村发展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朱小毅:只要你愿意,有兴趣的话就来农村,我相信各行各业支持鼓励着我们自己,回农村也是大有作为。
叶建基:我觉得重点还是要找到自己的专长。包括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还有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对这些情况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个方面是,我们要做投资的时候,要如何进一步的扩展,也是要仔细考虑的。而且我们要确定自己承受得起任何结果。不要只想,而是要去做。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黄蓉芳实习生张裕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