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占用六成公共空间 “胡同不停车”难在哪儿

发布时间: 2018-05-22 13:45:48 |来源:北京日报 | 作者:作者:于丽爽 |责任编辑: 孟君君

 

上个月的一天,史家胡同因为架空线入地的施工需要,实现了难能可贵的“无车日”。胡同居民在朋友圈里这样描述:“……小朋友出来了,老邻居出来了,年轻人踢起了毽子,连小壁虎都出来凑热闹了。胡同里再没有人车抢道的步步惊心,人人脸上洋溢着轻松与平易。”

实现不停车的西总布胡同。王慧摄

没有车的胡同那么静谧,居民那么舒畅,可这个好事却进展缓慢,目前中心城区实现不停车的胡同仅十余条。

胡同不停车难在哪儿?一个月来,记者走访中心城区数条胡同,就此展开调查。

停车占用六成公共空间

停车难,是大城市普遍的难题,空间局促的胡同里,表现得更为突出。

“谁凶、谁厉害,车位就是谁的。不服的打两次,也就默认了。”一位长期工作在胡同里的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胡同居民矛盾最多的就是车位纷争。老居民之间早已“打”出了默契,哪个地方停谁家的车,大家心照不宣。往往是新来的居民,会重新挑起争端。

见缝插针、随意乱停,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记者曾因不了解情况开车进了胡同。结果,路两侧横七竖八停的都是车,每前进一步,都冒着剐蹭的风险。这种情况如果赶上发生火情或者居民突发急病想叫救护车,就会产生严重后果。

停车乱象,是胡同风貌保护的顽疾。

“那些车啊,唉,真让人头疼,它们在胡同里既不好开,也不好停,更挤占了胡同居民活动的空间。”负责方家胡同环境整治、网名“曾师傅”的设计师在微信公众号文章里写到。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的工作人员做过一个统计,整治前,方家胡同公共空间总面积2000平方米左右,其中,停车占了1200平方米,约占60%。其余空间则充斥着各种边角料以及空调机、电箱、灯杆等各种设施。这就是胡同的现状。

老北京胡同肌理形成之时,一条胡同居民不过七八户,马车都停在自家院子。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合院逐步变成了大杂院,胡同人口激增。这些年来,胡同功能只增不减,挤压了公共空间。老人孩子没地方活动,邻里交往受限……胡同风貌不再,通过公共空间组织起来的生活方式也失效了。

“胡同不停车”不仅能腾出公共空间,还能减少交通流量,静下来的胡同才更接近它本来的风貌。

胡同里不再新建停车设施

去年,东四地区开展“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拆除违建、封堵开墙打洞后,腾出一点地方,立即就有车辆占上了,“这些车好像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其实是过去胡同里没地方,不得不停在外面的车回来了。”东四街道城建科工作人员殷明震说。此后,东四街道重新对东四头条至九条进行停车位施划踏勘,在原有划线车位的基础上增设车位,经过统计,可新增划线车位296个,单侧停车位总计546个。缺口仍有360余个。

缺停车设施,新建是最直接的方法。截至目前,东城区已经实现不停车的胡同,大部分是通过新建停车设施。

北新桥街道的青龙胡同,因为2016年在胡同东段新建了停车场,增加了300个停车位,东段提前实现了胡同不停车。同样的,交道口街道的南锣鼓巷地区,蓑衣胡同、福祥胡同、前圆恩寺胡同,也是因为建了停车场,为居民停车提供了“出口”,实现了胡同不停车。

2016年开始,东四街道也在辖区内开展了新建停车设施的位置踏勘,共考察了8处场地:包括东四十条70号,朝阳门北小街21号,东四六条13、15号院等。

“如果这8处停车场都能顺利实施,不但西片的胡同平房区,东片的楼房区的停车资源紧张都能得到缓解。”东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高洪雷表示。但是,2017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规定,作为历史风貌保护区,胡同芯儿里不能新建停车设施。

东四街道规划的8处停车设施,最终只剩下朝阳门北小街21号还能继续实施,只能增加73个车位。杯水车薪。

错时停车仍需磨合

最近走在东四北大街上,细心的人会发现,路侧多了“夜间错时停车”的牌子。过去,因为胡同里停不下,一些居民不得不夜间把车停在大街两侧,冒着被剐蹭、被贴罚单的风险。如今,路侧夜间错时停车,有了规范。

今年5月1日起,《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实施,第十八条规定,“确因居住小区及其周边停车设施无法满足停车需求的,区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组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交通行政等相关部门,在居住小区周边支路及其等级以下道路设置临时居住停车区域、泊位,明示居民临时停放时段。”

据此,东城区在东四地区开展路侧错时停车试点。聘请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对东四路侧错时停车资源进行调查,包括7条街巷胡同:东四北大街、朝阳门内北小街、东门仓胡同、豆瓣胡同、仓南北巷、仓南胡同、南弓匠营胡同。调查显示,通过改善可增加车位498个,其中永久车位275个,夜间临时车位223个。

如今,这些车位已经向居民开放,但实行收费后,真正都能用上、用好,还需要一段时间磨合。

“长期以来的无序停车,让胡同居民在认识上产生了一种误区,认为我家门前的地方就是我的,停车不能收费。”一位街道干部表示。而且,习惯了在家门口停车的居民,也要适应停了车还要走几百米路才能回家。

“共享停车”欠缺细则

新实施的《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让“共享停车”成为大势所趋。东城区及时调整了解决胡同停车难的方向。“过去我们的思路是适度建设、挖潜、共享。现在这个顺序颠倒了,变成共享、挖潜、适度建设。”东城区城管委副主任胡向军介绍。

根据调查,东城全区基本停车位(小区、胡同区、混合区域)共计7.8万个,而夜间的居民停车需要大概是13.4万个,缺口为5.6万个。而全区夜间车位的利用率仅为40%。如何提高这部分停车资源的利用率?共享是最有效的途径。

今年4月中旬,建国门街道西总布胡同宣布“不停车”,靠的是规范管理挤出车位和共享。“区域内的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门前有条断头路,过去他们用作停车场地,但不规范。我们进行规范后,划出了120个临时停车位,供居民使用。这条胡同里还有一个医院,也能为居民提供一部分共享车位。”建国门街道副主任谷坡介绍。

朝阳门街道也通过“共享车位”缓解了停车难题。

“朝阳门SOHO和银河SOHO的地下停车位大概是1500个,由于是纯写字楼,停车需求是潮汐式的,白天多,晚上空。”北京SOHO朝阳门分公司物业负责人王昱鹏介绍,在不过度增加管理成本的条件下,开放一部分停车位给居民使用,既解决了写字楼周边拥堵现象,又实际提高了物业收入。经过多次谈判,朝阳门街道和SOHO物业最终敲定,朝阳门SOHO错时停车位每月收费200元,银河SOHO全时停车每月400元,共计600个车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占全部车位的40%左右。这里距离周边胡同的距离三四百米,共享车位一推出,供不应求。

这些个案却很难复制。

东四街道对辖区内经营性停车场车位进行调查,周边路外经营停车场共计11处,车位3600个。其中一些停车场,停车费6元一小时,对居民来说太高。

“《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本市推进单位或者个人开展停车泊位有偿错时共享。但对于解决辖区常住居民停车而使用共享车位,街道进行停车费用补贴的标准及形式如何?没有具体规定。我们去和人家谈共享,缺乏谈判基础。”高洪雷表示。

非经营单位共享停车资源,情况更为复杂。

“对于一些非经营性单位来说,向居民开放停车资源,一方面要额外增加人力成本,一方面也给安全管理带来挑战。”高洪雷说。有的单位地下停车场电梯直通楼上办公室,向居民开放后,安全问题怎么解决?单位内部停车场向居民开放,发生剐蹭事故谁担责?新的停车条例对于“共享停车”只做了方向性引导,真正落地执行,还需要配套的实施细则。

做减法是根本

居住人口多、能新建停车设施的场地几乎没有、具备共享条件的单位少。对于东四街道来说,尤其是东四三条至八条国字头的历史文化街区来说,想实现“胡同不停车”似乎遥遥无期。

但东城区已经实现不停车的胡同,还有一种模式:通过疏解人口从根本上减少停车需求。南锣鼓巷地区、前门地区的西打磨厂街,都是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强调,要把握好“舍”和“得”的辩证关系,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布局。

胡同历史风貌保护也是如此,说到底是通过做减法,减掉超载的功能。那个承载老北京人乡愁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是胡同四合院,不是违建密布的大杂院。

今年的东城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对标对表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探索老城整体保护复兴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不断降低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营造优良的政务环境和一流的人居环境。

基层工作人员总爱说,胡同治理两大难:“天上的线、地上的车”。现在,架空线入地快速推进中,可胡同不停车进展缓慢,种种现实难题掣肘,还须各部门深入研究,因地制宜解决。(本报记者于丽爽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