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家族银库被当菜窖用好多年 有近三百年历史

发布时间: 2018-05-21 14:44:27 |来源:山西晚报 | 作者:作者:李吉毅 |责任编辑: 孟君君

 

这座290年前的家族银库竟被当菜窖用了好多年

位于泽州县高都镇,建于清雍正年间,通风很好,应为门氏家族所建

5月15日,在晋城市泽州县高都镇,一座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家族银库被意外发现。这座已有290年历史的地窖式银库,由于四季恒温,在被当地考古专家确认之前,曾一度被房东当做菜窖使用。

这个地窖陪伴房主大半生

这座银库位于泽州县高都镇保福村许来成居住的院子里。

高都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约公元前17世纪,夏桀王在此建都,高都的名称由此而来。高都现存文物众多,有“行山重镇”之称。

保福村位于高都镇政府所在地西部,距晋城市区20公里。房屋的主人是80岁的许来成。据他回忆,他8岁时与家人来到高都镇谋生。12岁时,他的父亲买下了这座四合院的西屋和一个小角屋。“当年这座院子里住了四户人家,都是从原房主手上一间一间买了住进来的。”许来成说,他们家人住进来后,发现地下有个窖。当时并没感觉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觉得地窖里一年四季恒温,非常适合放蔬菜、花草,这让一家人十分欣喜。后来,他结婚成家,娶妻生子,家里的地窖又成了孩子们捉迷藏的乐园。

这个地窖陪伴了许来成大半生,他说,几十年来,家人包括一些邻居都知道他家里有个地窖,但没有人知道这个地窖的真实身份。孩子们长大先后离开老院子到其他地方定居,而年纪越来越大的许来成上下地窖时,也感觉力不从心。他将一张木桌摆放在地窖的上面,于是,地窖就被封存,多年不见天日。

银库为雍正年间门氏所建

5月15日,晋城考古专家裴池善前往保福村,考察村里的玉皇庙。听说村里有座“身份不明”的地窖,于是前往许来成家中一探究竟。

许来成的院子是座呈标准的晋东南风格的四合院。裴池善指着墙上的木檐结构解释道,用砖在结构外面加固,一般都是清康雍年间的建筑风格,这座房屋结构很符合这个特征。在院内西屋,搬开许来成家的木桌,掀起地上的盖子,一个正方形的地窖入口显露出来。顺着地窖下去,可踩两侧的耳洞下脚,后需弯腰低头才能慢慢从台阶进入地下。

几节台阶下去,用手电照明细细看,别有洞天!据目测估算,这座砖拱结构的地下建筑,南北长约3米,东西约2米,四五人站在里面并不觉得拥挤。环顾四周,所砌砖墙规整,可见当时主人修建时用工十分精细。

虽是地下建筑,可人在里面却感到呼吸顺畅,凉风阵阵,再看顶部,有水珠渗漏。原来,在建筑顶部四角及中间附近,有5个通风口,将手靠近洞口,还能感到微风习习。5个通风口皆用瓦片对制而成。已经在此居住了近70年的许来成说,他曾经想在家里的墙壁和地上寻找这些通风口外端在何处,但直到现在也未能如愿。

经仔细清点,这座地下建筑有36处砖龛及一个灯盏台。“这是建于清雍正年间的银库,肯定错不了。”在一处显眼的地方,裴池善发现一块砖铭,上刻“雍正六年七月廿四日门玉新置”。清雍正六年是公元1728年,说明这座银库距今已有290年的历史。

“36处砖龛其实是存放银锭的银龛。”裴池善介绍,将银库设在西屋地下,是十分有讲究的。“按照古人八卦理论,乾为西北,五行为金,可见主人有‘金生金’的寓意在里面。”

闻听此言,许来成忽然又想起,自家院子里西北角还有一个小地窖。当众人将地窖外面堆积的杂物搬开后,发现了一个小的洞口,进去里面,竟然又是一座与刚才确认的银库建筑风格一模一样的银库,也有存银砖龛、通风口……不过,这座银库仅有约2平方米的面积。

一座院子里出现一大一小两座银库,而且全都位于院子西北角的地下,足见房主人当时修建房屋院落时防备心理浓厚。

泽州高都门氏今何在?

“此前,在晋城市阳城县曾经发现过一座地下银库。”据裴池善介绍,“在晋城境内发现的地下银库相对较少,可能有的居民家中发现了也不知道原来的用途。”目前,省内地下银库最多的主要集中在晋中一带,这与当时晋中有发达的“票号”等金融业关系很大。

银库的主人门玉新为何许人也?通过网上查询,学者门熙凯的所著论文《门氏家族(新改)》中可以看到门氏的迁徙分布情况。门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国内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297位,约18.4万人,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天津、山东、云南、广东等省(市)以及我省大同、朔州、临汾、运城、忻州和晋城等地。

据《门氏家族》叙述,现已查到全国共有门氏家族集中居住的村镇200多个,家谱简介60余份。其中,200个村镇名单中提到了“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高都镇高都村”。

从分布情况来看,门氏在晋城乃至山西并非大家族。据裴池善考证,有关门氏的传说在晋城流传较广,“有种说法,门氏为蔺相如的后代,其后人逃难于此。为了避免被人发现,将蔺姓简化成了门姓。”

纵观保福村“寨上”的大部分民居为清康雍年间的建筑,裴池善据此推断:保福村当年应为门氏家族聚集地,“在古时,尤其是做生意的有钱人,将防护设施看得极为重要,‘寨上’地理位置独特,四周悬空,使得想要进入的人必须通过寨门进入,此一重保障;将银子存放在地下银库,有了两重保障。”

他分析认为,门氏一族后代日渐衰落,将家中的屋产散尽,才有了如今保福村各姓人群杂居的情形。如今,晋城的门氏族人已经非常少了。

本报记者 李吉毅 通讯员 李健 张文庭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