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儿警微信忙:账号开通一年 犯罪率下降八成
发布时间: 2018-04-25 09:39:43 |来源:中国青年报 | |责任编辑: 孟君君
手机里的警察梦
各种求取和隐患塞进余东的手机里,眼看就要装不下了。
附近小区施工扰民的抱怨声,从他手机里弹了出来,前男友欠钱不还的烦恼也来了。还有人把贩毒的线报悄悄发来,警方“顺藤摸瓜”前往外地抓获了犯罪分子,搜查到的毒品足足有5公斤。
作为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分局机投派出所果堰社区的一名“片儿警”,他从去年4月开始,申请了一个专门用于社区警务工作的微信号。社区里的大事小情被他用网络拢在一堆,压缩进手机。截至2018年4月18日,这个名为“余警官在线”的微信号好友列表里共有4615个名字,其中大部分人,都是他辖区内的居民。这个数目眼看要超过个人微信号的好友人数上限。他打算申请把上限调高。
“做一个社区民警能有多大的丰功伟绩?很多警察都是默默无闻的。”40岁的余东做了15年警察。小时候他和每个有过“警察梦”的男孩子一样,手里拿着玩具枪,幻想着长大后穿着制服抓坏人。但如今摆在他面前的工作,从维护治安、掌握社情到服务群众,琐碎,繁杂,又不可或缺。
果堰社区是城乡接合部,余东绕着辖区走一圈差不多半个多小时。这里紧挨着成都市西三环,面积1.7平方公里,人口约4万人,还有600多户农业户。“一个社区的群众,少的几千,多的有几万人。这么多人如果一个个去见,一个个来咨询问题,根本达不到覆盖或者覆盖率很低。”
去年4月他在派出所值班,一位家长跑进来求助。对方的孩子该上小学了,夫妻俩的居住证却没满一年,孩子没法在当地的公立学校就读。
政策是明文规定的,家长一着急,直接在派出所里跪下了。余东也替对方着急,却帮不上忙。
他觉得这也是自己宣传工作上的“疏漏”,决定把辖区内居民的微信账号,一个一个添加到自己的好友列表里。
在同事眼里,余东是个把琐碎的小事也要做好的人。他长着一张微笑时一团和气的圆脸,这张脸被他印在了小卡片和立式海报上,旁边附着他的微信二维码。
卡片被他分发到了辖区内几家连锁超市的柜台上。下班后,他穿着制服举着海报站在小区门口,请路过的居民“扫一扫”。
其实,他的照片就贴在保安室里的社区民警信息栏上,但当时能认出这位“片儿警”的人却并不多。卡片发出去两天不到,“余警官在线”的好友超过了一百人,两周过后超过了1000人。
“想自杀。”有年轻人经济上遭遇挫折,给他发来信息。
余东吓了一跳,赶紧一边开导对方一边套话,从晚上8点多一直聊到11点多,终于把对方劝住了。
有小偷在菜市场里行窃,目击者悄悄拍下照片,连着定位一起发给“余警官在线”。余东迅速通知派出所出警,小偷直到最后都在纳闷“咋个抓到的”。
还有小偷把自己的收款二维码,贴在菜市场各个摊位的收款二维码中间。许多摊主收钱后并不会立即查看账户。余东接到举报,立马把消息群发给菜市场的所有商户。
“账号开通一年,犯罪率下降了八成。”他脸上出现些许自豪的神情,“我觉得这种社区民警的工作模式,或许可以推广到全市、全国。”
和所有大都市边缘的城乡接合部一样,果堰社区有着一排排的小农居房,有着正在从城市中心推进过来的高楼,也有着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豪车和板车在同一条挖开待修的窄路上挤来挤去,分别拐进不同的小区。刚建好的楼盘大多数窗口在夜里暗着,等待将来有住户去将它点亮。
“社区民警的工作不好做。”尤其是在城乡接合部,很多社区的“安全系数很低”。老小区里的消防通道时常被违停车辆塞满,居民楼旁边的煤气管道也很容易被人踩着攀爬。外来务工人员起早贪黑地去打工,财物放在出租屋里,“锁一砸就开”,房东也不会在门口安装监控。
“怎么才能避免案件的发生,怎么才能提醒居民?”加了微信好友,余东终于能挨个提醒大家,贵重物品要随身携带,老旧门锁要及时更换。
《这么做可能追回被骗的钱》《重要证件丢失补办方法》……他的朋友圈里发过辟谣信息、防盗措施和新出台的政策。有老人或孩子走失,朋友圈又成了寻人平台。
一户人家男的生了病,躺在医院里一年多,女的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孩子,还得照应有智力障碍的大伯子,低保和养老院的条件却都没达到。邻居把情况发到余警官在线,余东帮忙联系到了一间养老院,破例把那名智障患者送了过去。
当地媒体为此给余东颁发了一张荣誉证书,赠了一个“2017暖心成都人”的称号给他。
“就算只是最基层的片儿警,我也想把我的工作做好,我不喜欢混时间的生活。”余东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
许多人的求助信息早已超出他的工作范畴,比如房屋租赁、社保办理、贷款申请流程等等。在许多居民眼里,“余警官在线”几乎成了万能的答疑平台,线上的求助,解决的是线下遭遇的问题。
余东不想让任何一个求助者失望。“比起很多不熟悉网络中老年的居民,我获取各类解决问题信息的渠道更方便些。”
他的工作时间也超出了朝九晚五,时常有人在非工作时间发来信息,有时甚至是在半夜,他照样认真应答。
他时刻拿着手机,因为举着手打字太多,他的手腕和肩、肘关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劳损,疼起来甚至要贴上膏药。
媳妇有时会抱怨他两句,儿子也不乐意了,说他是“手机爸爸”。余东也觉得愧疚,但还是放不下手机,放不下那些一条接一条发过来的求助信息。
“这也是我作为一名社区民警的存在价值。一个片警在社区里干了几年,离开的时候,或许很多人都不认识你。但我现在工作的地方,很多人都会记住我,当他们拿出手机一看微信,看到‘哦,原来我向余警官问过这个事情’。”他说。
有居民已经搬离了果堰社区,但遇到需要咨询的事情,仍然会点开“余警官在线”的聊天框,把问题发过去。余东也仍然会在第一时间答复。
“余警官在线”的好友数量越来越多,他在忙着给列表里的人分类,有不同的小区的,有商户的,还有媒体的。这个账号里所有的聊天信息他都没有删过,一年下来,微信缓存数据有5.2G。
今年过年的时候,他群发了拜年的祝福。许多人回应了他,4000多条祝福他翻看了很长时间。
有人给他发了红包,他没有点开。(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渺)
相关新闻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