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农民放下锄头 舞田园“毕加索”铸乡村新梦

发布时间: 2017-12-21 13:25:59 |来源:中新网 | 作者:周禹龙 |责任编辑: 孟君君

 

农民画 周禹龙 摄

几乎每天晚上,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东乡村文化礼堂里,都会挤满村民。他们对照着字帖,一笔一划,认真临摹,学习书法。

虽然不知道是否沉浸多年,但他们的职业“丰富多彩”:有杀猪卖肉的、有企业打工的、有耕田挖地的……

“巨变”源于2006年,几位村民因爱好书法,成立了“农民书法协会”。如今,经过十余年发展,东乡村成为了“浙江省书法村”,村民也因书法而变。

书法作品周禹龙摄

于书法中提升精气神

“书法,改变了村民,也改变了村庄。”东乡村村主任徐作功感慨说,以前村民富裕,经常抽烟、喝酒、打牌,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矛盾。“不过书法普及后,村民转变了思想观念,更多了一项活动。”

村民徐玉堂,无疑是最好的案例。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喜欢书法,但苦于没有平台,只能独自摸索。

“以前都买不到对联,更别说学习书法。”徐玉堂坦言,与大家交流、练字,“很开心。”

书法街周禹龙摄

如今,村里的对联,都由村民书写。

“展示自己的字,很有成就感。”村民徐作龙曾经也爱打牌,而现在他的牌友都在学习书法。

“别看他们干着粗活,但一拿起毛笔,他们个个是‘书法家’。”徐作功告诉记者,今年队伍里又多了家庭妇女和小孩。

队伍庞大,文化氛围逐渐浓厚。为此,东乡村建造“书法街”,将村民书法作品“上墙”。

“这原本是一条约150米长的弄堂深巷,呈‘L’形状走向,两边大多是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的古民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书法街”的建成,吸引了日本、泰国、印度、巴基斯坦等11个国家留学生。

农民画周禹龙摄

农民画周禹龙摄

“中国农村充满文化韵味,特别是这里的书法,太棒了。”书法文化让参观的留学生们赞叹不已。

众多作品中,其中村民徐作军的字,赞扬最多。

“年轻时我在工厂加工烧制石灰钙,关停后开始摆摊卖肉。”徐作军说,他“成功”的秘诀是坚持每天晚上练书法。“一天不写字,就会觉得神不守舍。”

经过努力,徐作军的作品已多次在县、市、省级比赛中获奖。

书法,改变了东乡村,也改变了村民。

田园“毕加索”铸乡村新梦

如果说常山县的书法,如同和风细雨、晨露阳光,营造出一种氛围,在东乡村随风潜入“梦”,润“心”细无声。那么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的农民画,更是带动着村民致富。

“我们从小喜欢画画,年轻时边干活边画画。”在余东村首批农民画家、今年67岁的郑根良看来,他们其实是一群有着共同爱好的村民。“虽然没受过专业训练,但我们经常互相交流探讨,几十年来一直没放弃。”

然而,郑根良还因画画经常被妻子数落。

“当初的画都是自己欣赏,后来画出了名气,就有人专门跑来买画,老伴一看能赚钱,就支持我了。”郑根良回忆着说。

如其所言,近年来,随着当地政府引导,余东村农民画已走向市场化运作,而郑根良只是受益者之一。

不仅如此,村里还将农民画开发成丝巾、陶瓷画、茶杯等系列产品,参加各种文博览会进行展销,并利用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

“画墙画、扎花灯……现在村里每年能增加500万元收入。”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经济效益,画画还让村民走向了全国。

沟溪乡文化站站长、沟溪乡农民画创作协会会长郑利民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图”组图中的其中一幅作品——《冬至》入选了全国农民画创作展。

“夏天热起来,我就用温暖的橙黄色传达农民生活的活力。”郑利民说,与众不同的用色也是一种创新。“我们要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挖掘身边的美好。”

“文化小康、物质小康,是全面小康社会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文化自信更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钱伟刚曾在二十四节气·柯城全国农民画作品展表示,农民画展彰显了衢州的文化自信,对推动衢州文化改革发展有着积极意义。(见习记者周禹龙)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