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美“盆景”到最美风尚——浙江湖州德清“草根道德奖”纪实

发布时间: 2017-09-18 15:22:31 |来源:中国网 | ​王力中 姚思思 |责任编辑: 孟君君

 

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

九月,正是江南小城德清最美的季节。

德清美,美在风景,更美在润物无声的人文风尚。

站在郁郁葱葱的莫干山上举目眺望,沈约的桃树、樊哙的庙、孟郊的古井、管道升与赵孟頫的合墓、俞平伯的老宅、沈西苓的丁家弄、夏衍的母校、陆俨少的山居,范蠡西施隐居的蠡山,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里,蕴藏着何等的风景。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这句隐含德清地名的名言,是对这座有着2000年历史、只有43万人口的城市最好褒奖。

这里明德惟馨,书香满城,这里包容并蓄,幸福和谐,这里崇尚美德、涌动爱心。

在这荣耀的时光中,更有一个个炫目的奖项与普通的名字,让人敬仰:

最美医疗团队——德清上柏“麻风村”青年医疗团队不仅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还被授予“时代楷模”;“拉煤老人”陆松芳等入围全国道德模范提名;“浙北孝子”马福建,评为“中国十大孝子”;“反哺母爱”少年徐煜岑获全国“特别关注孝心少年”……

而最具魅力的百姓设奖奖百姓——德清“草根道德奖”,更是全国道德高地建设的“金名片”。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赵洪祝曾这样批示:“德清此项工作确实抓得好,要加以宣传和不断完善、提高”。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李长春则高度肯定其为“小人物、大境界”。

20年的岁月洗礼,“草根道德奖”与厚德、友爱、向善的德清人,成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道最美风尚。

教人向善——百姓设奖凸显道德自觉

马福建从没想过,自己的一个举动,会成为德清公民道德建设进程中一个里程碑。

1997年,家在武康太平村的马福建,不满社会“敬老不足,爱幼有余”,拿出了万元钱设立了“孝敬父母奖”,奖励村里的孝子贤媳。每两年颁发一次,每位获奖者奖励500元。

获奖对象由全村推选、村民评议。如今,“孝敬父母奖”已经伴随马福建走过20个春秋,奖项也已经颁发了11次,获奖家庭已从小村扩大到县内外,至今先后有88个家庭授奖。

虽然奖金不多,但诚如获奖村民们所说:“这个奖代表了乡亲们对我做人的认可,哪怕没钱,都是价值无限。”

“孝敬父母奖”的效应,在德清城乡传开后,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引发了很多人的效仿。

如乾元镇热心环保的退休老人朱天荣,设立天荣环保奖;下渚湖街道退伍回乡的刘志国,设立志国拥军奖;普通民警童溪水,设立溪水交通安全奖;新居民斯正良,设立了正良外来人员风尚奖;舞阳街道村妇蒋引娣,设立诚信市民奖;钟管镇企业家钱海平,设立和谐家庭奖;莫干山镇个体创业者王震伟,设立阅读奖与助学助教奖;新市镇拉煤老人陆松芳,设立了松芳助人为乐奖……

据德清县文明办统计,到2017年9月,全县由个人创设各类“道德奖”54个,奖项涵盖孝敬父母、环境保护、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励志助学、医患和谐等多个方面。设奖人遍及全县12个镇(街道),授奖群众累计已超6000人,粉丝过10万。其中设立奖项最多的是雷甸镇,设立奖项有10个。

翻阅这些设奖人的履历,多数是普通百姓,并不大富,但都极具爱心,非常善良。设奖人之一、德清民间设奖协会副理事长鲍红女介绍,设奖评奖就是想以自己的善举去感化少部分人,并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社会风气,激发出人们内心的道德自觉。

也正是如此,他们的善举更为身边人感动接受,也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加入。

榜样力量——接棒循环从盆景到风景

为什么有如此多“草根道德奖”涌现?

“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生活富庶,历来崇德重德、尚德倡德。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德清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亦平这样解释。

就像“德清”的地名,她不仅山清水秀,还凭借地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良渚文化”的优势,坚守“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理念的传统美德,一直贯穿德清的悠久历史文化。

陈亦平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正是受这些文化地域以及文学家的熏陶,中华传统美德早已深入德清人的心中。从古至今,德清好人辈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好人本身就是善意的受益者、正能量的传递者。设立松芳助人为乐奖的老人陆松芳,多年走街串巷给各家送煤饼,收入微薄,但在汶川地震时,老人慷慨捐赠万元。他坦言:“自己从小吃百家饭长大,小时母亲常教育他,要回报曾经帮助过的人。好比大哥有一碗饭吃,弟弟没有饭吃,哥就给他一碗饭,不是应该的吗?”

马福建幼年家境贫寒,不到20岁就在外讨生活。“从小爹娘就教育我们要尊老爱老,我就养成一个习惯,看不得老人吃苦,看到心里就难过。”回馈社会,也是他盼望已久、自然而然的举动。

今年9月,雷甸镇洋北村灰南组孙杏松带着自己设立的“民间文艺原创奖”,首次参加县里组织的18个“草根道德奖”集中颁奖。

年逾古稀的老孙一直热衷乡村文艺创作表演,为此还获得过镇乡贤刘明华设立的“非遗▪乡土文化贡献奖”。“我也是受了启发,才设这个奖的。”

从获奖人到设奖人,何止是角色转换,更多的应是榜样力量的接力。在德清,类似的接捧并不少。

规范引导——政府助推群众唱主角

与以往的道德奖、模范奖由政府来评不同,“草根道德奖”完全源自百姓,唱主角的也是百姓。“但这并不意味党委政府无所作为。”德清县文明办主任陈磊说。

早在第一个“草根道德奖”诞生开始,德清党政部门就积极关注支持。当“草根道德奖”不断壮大后,2006年,县委宣传部牵头多部门、各镇组成了民间设奖指导管理领导小组,引导各设奖人成立民间设奖协会,并制定出台了民间设奖管理办法,规范、引导“草根道德奖”更健康有序开展。

“协会任务之一是为各个奖项设立章程,制定规范,帮助引导和宣传,传递正能量。”陈磊说,比如一些奖项颁奖时,协会出面邀请县里领导到场鼓励。设奖人倍感自豪,群众看在眼里,弘扬正能量也更有劲。

另一方面,老百姓想设奖不知道怎么办,就由协会帮忙办理登记、备案等手续;设了奖项不知道该颁给谁,就由协会出面与相对应的主管部门对接,当某个“草根道德奖”进入评奖程序后,就会协调本地媒体将候选人的事迹公示。

此外,协会还监督各奖项的奖励基金存入统一账户保管,单独设账、分别使用,以确保奖项的公平、公正、公开。还开辟道德驿站,制作规范统一的民间设奖宣传阵地,对每个奖项的设奖时间、设奖内容、奖励对象等基本情况进行宣传,公开民间奖项各草根奖的帐号,呼吁社会各界自愿认捐。

同时,每当有正能量人物和事件出现,宣传部门就会让当地舆论不遗余力广为报道传扬,营造好人受尊重、有尊严的氛围。而且,对于从普通百姓中诞生的典型模范,还专门把他们“请进”公民道德教育馆,“立”于其中。供群众瞻仰学习,开馆至今,已经有县内外10多万人次在这里目睹道德典型的风采,汲取道德营养。

“好人有好报,做好事不吃亏。”这样的导向使好人的火种燎原。鲍红女说,正是因为政府的积极引导,培育了德清全民崇德向善的土壤和环境,才使得民间设奖由“盆景”变“”风景”,进而从“风景”到“风尚”。

“草根道德奖”设立20年来,受奖人数超过6000人,迄今为止,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6届道德模范评选中,其中3届都有德清的道德模范入选提名;浙江省共评选6届道德模范,德清有6位省道德模范。

道德效应——激浊扬清引领新风尚

有了“草根道德奖”的激励,百姓由感动钦佩到效仿学习,纷纷自觉投身到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由个体到群体的“滚雪球”效应。

晚上6时30分,德清县人民医院急诊室门口,沈鑫艳、章伟忠等几位志愿者穿着红马甲准时出现。一辆救护车在门口停下,几位志愿者立即上去帮忙将病人抬下来,送往急诊室,并在病人家属到来之前,帮忙照顾病人,协助做各项检查。这个名为“急诊陪护365”的志愿团队,每天都有志愿者为病人服务。

像沈鑫艳这样的志愿者,德清县有4万多人,几乎每10人中就有1位志愿者。德清县志愿者协会会长方明自豪地说:“这与德清良好的道德风尚密不可分。”

这是德清努力拓展道德建设外延,把公民道德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又一个缩影。2012年,德清以“讲道德”为主题,建立“诚信农产品联盟”,陆续推出“讲道德更受益”文明家庭道德信贷、“讲道德更和谐”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等活动,营造了“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还融合公民道德建设所取得的系列成绩,开展省内外“道德走亲”“道德巡讲”等活动,通过学习交流省内外道德模范先进典型好的经验做法,传播德清民间设奖道德正能量,提升自身精神境界。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建明说,德清县多年来积极落实依法治县的政府治理,同时也大力推行以德治县的公民道德建设,使德清县的公民道德建设与政府治理紧密协调与配合,是确保德清能够成为全国“百强县”和“全国文明县城”和“全省文明县”的重要基础。德清县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经验,充分说明了道德治理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意义。(王力中 姚思思)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