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赚钱”APP的画饼套路

时间:2021-06-09来源 : 北京日报作者 : 关末

看视频能赚钱、玩游戏能赚钱、跑跑步也能赚钱……近年来,一批打着“赚钱”名号的APP异常火爆。看似“白捡”的收益方式,吸引了大批用户下载安装。

然而,哪有什么“天上掉馅饼”。从用户体验看,这类APP其实套路满满。先是以“现金奖励”忽悠新用户注册,可距离“提现”总是差那么一两块钱。为完成这最后一步,用户们不得不劳心劳力,每天掐点签到、浏览广告。更令人气愤的是,就算达到提现门槛,系统还可能提示你,“每次只能提现3毛”。为了不白忙活,一些用户甚至还倒贴钱购买金币等虚拟产品。

当下,大屏小屏充斥生活,用户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于是乎,不少商家瞄准了下沉市场,这类“赚钱”APP正是获取流量的利器之一。许多网友觉得“闲着也是闲着”“赚点零钱不亏”,可不知不觉中,时间精力被无限空耗,社交关系也被软件绑架,自己的每一次点击、浏览、分享,都成了APP拉广告、搞扩张的资本。其中一些APP甚至还以提现之名,索要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到头来,用户很可能钱没赚到,反把自己卖了。

“赚钱”APP远非“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其中涉及的虚假宣传、侵犯隐私等诸多问题已然触碰法律底线。尤其是当下,不少老年人沉迷此类软件,又缺乏“反收割”能力,上当受骗的几率更大。对此,应用市场在上架APP前必须做好“品控”,不能当“甩手掌柜”。除了应用市场,浏览网页、扫码注册等都可能成为违法软件趁虚而入的渠道,相关部门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管理范围、健全法律法规。

APP运营离不开流量,但靠拉人头、搞噱头无法长久维持用户黏性。纵观近些年能“长红”的软件,要么服务完善,要么内容过硬,总之靠的都不是“撒钱”和“画饼”。把研究旁门左道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正地方,这是遵规守矩,也是做大做强的必须。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